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看点

三度横跨1800公里终寻回烈士父亲

60岁的他抱着墓碑号啕大哭

  三度横跨1800公里终寻回烈士父亲

  60岁的他抱着墓碑号啕大哭

  3月初,在云南通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我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协助下,家住东城街道丽州城市花园的陈向东终于“见到”了烈士父亲陈品阳,并将其遗骸顺利带回永康。4月4日,陈品阳烈士迁葬刘英烈士陵园,在自己的故土得以安息长眠。从过去只能遥望西南叩拜思念,到如今接父“回家”,已时隔53年,陈向东终于实现能在清明节为父亲祭扫的心愿。

  物是人非 二赴云南皆无果

  陈品阳,1951年参军入伍,1970年在抗美援越归途中因公牺牲,生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7670部队干部股股长。“父亲还参加过抗美援朝,他个子不高,但字写得很好。”在陈向东的脑海中,关于父亲的记忆其实少之又少,虽说自己小时候跟随父母生活在云南通海的部队大院,但父亲工作很忙,日常很难见得到他。父亲牺牲时,自己年仅7岁。

  在父亲牺牲的同一年,陈向东的母亲和胞弟也在一场地震灾害中不幸丧生,劫后余生的他便被大伯带回永康抚养长大。因此,陈向东对于双亲和通海的记忆全都停留在了7岁,并且随着时间的消逝有所淡化。

  长大成人后,陈向东一直希望能再“见到”父亲,并带他回乡。“第一次去是在1990年,父亲原来所在的部队已经重组改编。由于历史过于久远,当地民政局也没有找到任何相关资料。”那一次,陈向东满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1997年,成家立业后的陈向东不死心,又去了一次通海,但仍是白跑一趟。自此之后,陈向东意识到想找回父亲遗骸的希望已经非常渺茫。

  前些年,陈向东的大伯在病重临终前,亲手将父亲的军功章、立功事迹、烈士证书等为数不多的资料郑重交还给他。这是陈向东7岁以来,除了记忆,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父亲的“存在”,对父亲的思念更甚,也让陈向东心中的遗憾更甚了。

  带父归永 多年夙愿终达成

  2021年,陈向东的妻子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为100名烈士寻亲的消息,这让沉寂已久的希望重新点燃了。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向东通过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通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取得了联系。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周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打电话让我过去一趟,也没说缘由,我便匆匆赶去了。一进门,工作人员就打开存在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确认。”陈向东说,那是父亲墓碑的照片,上面清楚地刻着姓名、生辰和生前事迹,当时自己激动得根本说不出话,手都在发抖。

  “可能受爷爷事迹的影响,我儿子从小就有军人梦。当时,他还在部队当兵,每周五晚上才能拿到手机和家里联系。当晚,我就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他。”陈向东回忆,那一天就如梦一般,他们一家又哭又笑,激动得整夜都睡不着觉。

  “因为疫情,所以去云南的计划一直被搁置。”今年3月6日,陈向东一家买好机票,飞赴云南。“一路上根本不敢耽搁,我们是在昆明下的飞机,第二天一大早就驱车200公里赶去了通海。”回忆起“重逢”的画面,陈向东一度哽咽。   “墓地周边和儿时印象完全不一样,要不是该地块要进行自来水厂扩建改造,真的不知何时才能找到。”远远看到“陈品阳烈士之墓”几个字,陈向东不禁眼眶湿润,双腿发软,在妻儿搀扶下才走到墓碑前,便“扑通”跪下。时隔53年,60岁的陈向东终于“再见”烈士父亲,抱着墓碑号啕大哭,许久都站不起身。

  半个多世纪,1800多公里,一家人的夙愿终于实现。3月8日,抱着国旗“加身”的父亲,陈向东一家踏上了回永归程。      融媒记者 胡莹璐

  陈向东携家人为父亲陈品阳祭扫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5 60岁的他抱着墓碑号啕大哭 2023-04-11 永康日报2023-04-1100010;永康日报2023-04-1100012;永康日报2023-04-1100011;永康日报2023-04-1100013 2 2023年04月11日 星期二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