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融媒·永报姐妹花

种粮不靠天来定 机械强农气象新

记者探访新农人春耕备耕日常

  种粮不靠天来定 机械强农气象新

  记者探访新农人春耕备耕日常

  风和日暖,气温回升。西城街道李一村章前线附近田里一派春意盎然。齐整整、绿油油的秧苗从土里冒出头来,给乍暖还寒的时节增添一抹亮色。种植户李炜斌忙着检修农机、精选良种、购置化肥,在有序的忙碌中播下新一年丰收的希望。3日13日,记者跟随他蹲点田间地头,体验火热的春耕备耕。

  无人机喷洒肥料

  工作人员在操作无人机

  “90后”新农人逐梦沃野

  见到李炜斌时,他正拿着扳手等工具,对家中的拖拉机、无人机播种机等进行维护和保养。他仔细检查关键零部件,对一些破损的零件进行更换,确保农机正常运转。见记者来到,李炜斌笑着说:“备春耕就要提前检修农机,这样才能确保有备无患。”今年,他承包了近3000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

  李炜斌是“90后”农民,不久前还获评了农业农村部“头雁”培育项目浙江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去年,他耕种的800余亩优质品种水稻亩产超650公斤。他自小生活在农村,见证了水稻亩产从400公斤到650公斤的变化。2013年,他从父亲手上接过接力棒。土地流转后,规模化种植优势开始凸显,他逐年扩大种植规模,耕种土地从400多亩扩大到近3000亩。

  “刚开始,种植经验不足、配套机械不多、科技含量低。”李炜斌说,作为新农人,他自学了小麦、水稻等作物的先进种植技术。2013年开始,他每年都会跟着当地农技部门和订单企业的技术员学习最新的种植、管理技术,不断提升种植效益。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给我们带来春风。有了国家的政策支持,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发展及标准化管理,小麦、稻谷产量、效益每年都能跨上一个新台阶。”李炜斌说。

  近年来,李炜斌在做好田地管理的同时,淘汰了一批旧式机械,采购新式的收割机、无人植保机等。他通过机械强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种植效益。

  “新式收割机能有效降低小麦收割时的破碎率。”李炜斌说,现在的农业政策很好,不仅有各种农业补贴,还免费提供防病等技术指导,免费统一购置农资和机械,激发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无人机施肥又快又省事

  暖风徐徐,返青的麦苗奋力吐着绿芽。这一切,李炜斌看在眼里,喜上眉梢,笑着对记者说:“看小麦返青长势喜人,今年肯定又是丰收年。”现场,记者见工作人员正操纵着一台无人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作业,喷洒肥料。无人机从起飞、加料到完成作业落地,整个过程不超过3分钟。一台无人机每次可以装载肥料50多公斤,开足马力一天可以完成300亩地的作业量。与以前靠人工施肥,一个人一天最多完成20亩相比,大大节约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农用无人机体积大,操作难度高,飞手需要经过一个多月的专业培训,才能在田间操作。为了紧跟发展步伐,李炜斌特别关注农业前沿科技,5年前就开始学习无人机飞翔操作。现在,他是经验丰富的农用无人机飞手。“这段时间,小麦已快到拔尖期,施肥可以确保小麦生长时养分充足。现在,科技在进步,我们不需要下地,只要装卸肥料就可以,又快又省事。”他说。

  说话间,他的朋友们也来到田间,几个人蹲下细细翻看土壤,又站起来粗略地目测了农田的宽窄,最后一边拍掉手里的土,一边满意地说:“根系营养还不错!”

  “他们都是种粮户。一有时间,我和他们就会在田里看秧苗,互相交流学习。我加了10多个微信群,有本地农机公司的,也有外省种植大户的,大家经常在群里讨论种植方法。”李炜斌言语间透露着信心,种粮近十年,小麦、水稻的种植早已轻车熟路。

  “良种配良法”才能大丰收

  如今,生物制剂等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春耕生产。李炜斌表示,除了密切关注天气动态之外,要在低温寒潮来临前对相对缺水的麦田及时灌水,调节地表温度;也可以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等具有抗寒功能的叶面肥或生长调节剂,提高小麦抗寒能力。“已经遭受冻害的麦田要及时追施速效氮肥或者喷施磷酸二氢钾等,促进麦苗恢复生长。”他说。

  除了这些,种植户还要根据土壤的墒情及时浇水。而水较多、较湿润的田块则不要浇水,且还要注意清沟排水,保证小麦根系正常生长。“一般小麦返青阶段浇灌时间在2月中旬到3月中旬,在晴天温度较高时段进行,以地表水分能够渗透到地下为宜,避免大水漫灌。有喷灌条件的麦田可采取微量喷灌或滴灌。”他说。

  他还告诉记者,小麦产量逐年攀升的关键,在于选用优良麦种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想要种好小麦,不仅要选好种子,还要种好、管好,‘良种配良法’才能大丰收。精细肥水管理、土壤深耕埋茬、机械化绿色防控……”他掰着手指如数家珍。他从麻袋中抓起一把水稻种子递到记者手里,一股淡淡的稻香扑鼻而来。“这叫甬优1540,产量高,生育期短,茎杆粗壮,抗倒性好,穗大粒多,结实率高。”他从中轻轻地提起一颗说,“这个品种好,成熟的时候能长到1米多。”

  拌种,是春耕播种前用菌剂对种子进行处理,使其更容易在土壤中存活、发芽。李炜斌告诉记者,播种前不但要拌种,而且还要用另外的制剂对种子进行包裹,俗称包衣。“种子下地后能迅速吸水膨胀。随着种子发育和幼苗生长,包衣制剂的各种有效成分会缓慢释放,帮助幼苗抵抗病虫害、加快生长发育。”

  就如何选购好种子,李炜斌建议要到正规门店选购,避免随大流,不要购买单一品种,要根据气候、土壤肥力和轮作制度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种植的种子。选购种子时,要特别注意查验包装的完好度、新旧程度,标签内容是否齐全规范,也可以通过对种子样品进行“一看二闻三摸四听”来判断种子的质量。

  李炜斌告诉记者,切记不要进入价位越高的种子越是精品、新品种一定比老品种好、广告宣传的种子一定是好种子的选种误区。

  ■记者手记

  种粮不再

  靠天收拼体力

  近年来,我市农业正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现代化种植发展。记者采访后发现,如今的种粮大户已不再单纯靠经验种植,而是更多依靠科学。握着镰刀长大的李炜斌,现在种地用的是无人机等现代化农机设备,早已让种粮不再“靠天收、拼体力”。

  在传统观念中,种粮是苦活累活。但李炜斌从中找到了人生的乐趣、价值。他用自己的方式,带动一方水土一方人民。这是他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在他看来,在农业振兴这条路上,不仅需要老一辈的努力,还需要青年一代的传承发展。李炜斌说:“农业结构在优化,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来没变。农业的前景很好,我希望有文化和能力的年轻人到这个行业来,为国家粮食安全尽一点力。”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

  融媒记者 吕晓婷


永康日报 融媒·永报姐妹花 00009 种粮不靠天来定 机械强农气象新 2023-03-15 永康日报2023-03-1500006;永康日报2023-03-1500008;永康日报2023-03-1500007;永康日报2023-03-1500009;永康日报2023-03-1500010;永康日报2023-03-1500013;永康日报2023-03-1500011;永康日报2023-03-1500012;永康日报2023-03-1500016;永康日报2023-03-1500018;永康日报2023-03-1500019;永康日报2023-03-1500020;永康日报2023-03-1500014;永康日报2023-03-1500015;永康日报2023-03-1500017;永康日报2023-03-1500021;永康日报2023-03-1500022;永康日报2023-03-1500024;永康日报2023-03-1500025;永康日报2023-03-1500023;永康日报2023-03-1500026 2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