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看点

“茶二代”子承父业守深山

一株茶树,他观察三年成就“赤紫之芯”

  “茶二代”子承父业守深山

  一株茶树,他观察三年成就“赤紫之芯”

  大寒山位于花街镇山后胡村,是永康第二高峰,是许多市民春日出游、冬日赏雪的常去之地。大寒山茶叶,也因其茶质厚、杂味少、香气浓、回甘快而深受茶客追捧。但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藏”在大寒山上的有机茶园——老鹰峰茶场的运营者是一位名叫朱镇波的“90后”。与不少外表时尚的“90后”不同的,自11年前接管茶场开始,朱镇波就过起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茶农生活。同时,他也发挥出年轻人勇于创新的优势,致力于让“老茶乡”飘出新茶香。

  新冒芽的“赤紫之芯”

  朱镇波在茶园里忙活

  与世隔绝的有机茶场

  子承父业

  进山接力只为情怀

  朱镇波是闻着茶香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的太婆把绿茶就着炒米泡水给我喝,类似于现在的玄米茶,说是可以养胃。”这是朱镇波记忆里最早闻到的茶香。

  朱镇波的父亲卖过茶叶,开过茶厂,后来才接手了这片茶园。“这些茶树都是1968年红山公社时期种下的,后来公社不办了,茶园就荒废了。起初,我父亲找到这里,只是为了在农家找一些好茶用于自饮,没想到发现这么一片好茶园,无人管理,无人问津。”朱镇波说,当时他的父亲走遍金华、丽水多地,都没有见过类似的好茶场,于是毅然卖掉厂房和住房,倾尽所有积蓄承包了这片茶场。

  如今的绿意盎然,是父亲辛苦打理多年的成果。每一方沙、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所有的建材都是人工挑着运上山的,所有的建筑物都凝聚着父亲的心血。“第一次来这里时,我才10岁,茶园里的杂草长得比人还高,制茶的几间屋子都是破破烂烂的。”朱镇波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来时,因为山路难走,还没进院子就狠狠栽了个跟斗。

  一个荒废多年的深山茶场的投入远比他们想象的多,新的创业之路也远比想象艰难。不仅设备配置、茶品研发、市场推广等都需要从零开始,种茶、制茶的工艺也需要摸索学习。农业的投资回报周期长,茶场的经营还一度入不敷出,处于亏本状态。但因为对茶的热爱,父亲走出了舒适圈,选择从西装革履的茶商成为朴素辛劳的茶农,这份重新创业的勇气和坚定,朱镇波看在眼里,更为之触动。2012年,大学毕业的他毅然决定回到这片大山,回归这片承载父辈情怀、伴他成长的土地,只为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山深路难 与世隔绝得天独厚

  从山后胡村上山去茶场,一路得先经过几片农家田,再是走过七八座不到一米宽的小石桥,还有一大段崎岖陡峭的山间小路要走。按照脚力,记者得气喘吁吁地走上近1个小时。而这样的山路,在农忙时朱镇波每天得来回走上三趟。

  马是这里唯一的交通运输工具。刚到茶场,两匹马便热情地出来迎接朱镇波。他一边亲昵地摸着马一边介绍:“灰白色这匹叫‘来宝’,棕黄色那匹叫‘山山’,它们是母子。它们是我特地去云南寻来的品种,矮小温顺,适合走山路。‘山山’是茶场十几年的老功臣了,它的老伴‘路路’已经光荣退休了。如今茶场的茶叶、设备等,都靠它们驮着上下山。”

  山路难走,朱镇波却没想过要修建。朱镇波告诉记者,有机茶的标准很高,不仅要远离工业,还必须要求方圆五公里内不能种植任何农作物。一旦山路修建、过度开发,茶场天然纯净的生态就会受到影响。前些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老师到大寒山茶场考察时曾经感慨道,如此原生态的茶场,浙江省可能仅此一处了。

  除了净土,大寒山特有的高山小气候也是天赐的宝贵“财富”。“都说高山云雾出好茶,种植茶叶最适宜的海拔就是800米左右,山里阳光直射少,起雾天气多,大多是漫射光,有利于茶叶芳香物质形成,可以让茶更醇香。”朱镇波说。

  一年一叶 “赤紫之芯”值得等待

  “再过一个月,这些茶树就陆续冒芽迎来采摘季了。”朱镇波告诉记者,高山有机茶不用农药和化肥,全靠天然养分生长,因此一年只能产一季春茶,冒茶时间相对较晚。

  想要喝到今年的新茶可心急不得,但好茶值得等待。“茶场里的都是群体种茶树,有别于改良扦插的茶树,它们一开始都是由种子生长起来的老品种,每年生长周期相对更长。经过多年自然的驯化,这里逐渐演化出与生态共生、状态最佳、品种各异的新品种,有耐寒、耐旱、抗虫害等天然优势。除此之外,这种天然的‘拼配茶’制出的茶叶口感更丰富,层次感极强。”朱镇波一顿“专业输出”,让记者这个外行也发现了其中端倪。明明两棵茶树是紧挨着的邻居,可叶子形态却是一圆一尖,极为不同。

  要想培育好的新品种则更需要耐心。前几年,朱镇波无意在茶场中发现一株茶树,无论在哪个季节叶片都呈紫色。这种紫色的茶叶不仅花青素含量更高,而且泡出的茶汤口感更香醇。一般的茶树冒紫芽不多见,并且稍纵即逝,时间一过就会由紫变绿。于是,朱镇波就思考有没有可能利用这一株培育出全新的紫芽茶品种。

  光是观察总结这棵紫芽茶树的四季变化,朱镇波就花了三年时间,而后他才开始以它为母体进行扦插培育。朱镇波还给这个新品种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赤紫之芯”,代表父子俩种茶的初心。今年是“赤紫之芯”培育的第二个年头,记者看到100多株小苗还不及膝盖高。“冬天怕它们冻坏了,就挪到海拔低一点的地方保温。前几天才把它们重新移栽上来,培育长大估计还得等个三年。”都说十年磨一剑,朱镇波认为种茶也有相同之道。

  不断创新 茶史搭台香飘四方

  朱镇波认为,自家的这280亩茶场像人一样已有了躯壳,但想让茶场“活起来”,还必须注入灵魂。为此,朱镇波加入了市茶文化研究会,开始研究起永康茶文化。

  “胡公在《别方岩》一诗中提及烹茶,其实追溯历史,永康本地的茶文化由来已久。”一说到茶文化,朱镇波便滔滔不绝。“早在南宋时就有大寒山茶,那个时候的大寒山茶可都是贵族绅士才能享用的,可见大寒山茶品质非凡。”通过“茶+文化”的形式创新,这些年,朱镇波先后创立胡则龙井、胡公红茶、胡公寿眉等品牌,并且都申请了专利。

  2018年,茶场生产的红茶、绿茶入选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优质茶样和标准茶样;2019年,胡公红茶在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中荣获金奖。如今,大寒山的有机茶跟着朱镇波在浙江绿茶博览会、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等展会上崭露头角,不仅受到国内爱茶人士的欢迎,还经常作为国际商务赠礼被摆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茶桌,引来不少国外回头客。

  打铁还需自身硬。除了在茶文化上下功夫,朱镇波还坚持到全国各地研学。他去过位于绍兴市的浙江茶业学院学习制茶工艺,也去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茶场管理。今年,他还准备在抖音上开播,希望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形式,让大家了解茶场一年到头的生产管理日常,走进茶农的生活日常。以后,朱镇波还希望把接力棒交到儿子手上,让茶缘绵延。

  融媒记者 李梦楚

  融媒见习记者 胡莹璐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5 一株茶树,他观察三年成就“赤紫之芯” 2023-03-03 永康日报2023-03-0300006;永康日报2023-03-0300007;永康日报2023-03-0300008;永康日报2023-03-0300012;永康日报2023-03-0300009;永康日报2023-03-0300010;永康日报2023-03-0300011;永康日报2023-03-0300013;永康日报2023-03-0300014;永康日报2023-03-0300016;永康日报2023-03-0300015;永康日报2023-03-0300017;永康日报2023-03-0300018;永康日报2023-03-0300019;永康日报2023-03-0300020;永康日报2023-03-0300021 2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