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醒感戏戏班坚持15年公益演出
演员来自各行各业 小舞台也能唱大戏
![]() |
![]() |
![]() |
![]() |
![]() |
永康醒感戏戏班坚持15年公益演出
演员来自各行各业 小舞台也能唱大戏
“咚锵咚咚锵”,锣鼓一敲,好戏开场。2月24日,永康醒感戏又在方岩镇两头门民俗文化庙会上开演了。这是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送戏到村的一个情景。
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成立15年来,醒感班人数不减反增,从最初的几个人变成如今的四五十个人。这是为何?永康醒感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吕庭星一语道破:“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送戏下乡
现场观众看戏入迷
演员在后台化妆
演员在台上精彩演绎
来自各行各业
有戏聚一起
今年56岁的徐腊梅是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的演员,也是醒感戏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拥有我市唯一的醒感戏戏班,同时也是一个公益团队,自成立以来,每年参加下乡展演。在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像徐腊梅这样的情况不少,演员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他们演戏是业余的。
演丑角的吕德富,戏台上搞笑滑稽,戏台下却是一名企业管理人员。演小生的王夏成,是一家公司的平面设计师。施芳剑,一名平常总演中年男子的演员,其实是一家银行的一位女行长。除了他们,戏班里还有企业主、淘宝客服、会计、家庭主妇等。
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的演员来自各行各业。如果非说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对醒感戏充满热爱。
今年60多岁的吕德富,年轻时当过婺剧演员。改行后,他对戏曲的感情始终割舍不断。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成立后,吕德富积极参与其中,成为一名醒感戏演员。
48岁的施芳剑从小就有一个戏曲梦。小时候,她最喜欢的就是跑到戏台前,两只胳膊趴在戏台边,津津有味地看着,梦想有一天也能上台。不过,因为学业压力,直到工作多年后,零基础的她才加入戏班,圆了自己的戏曲梦。
38岁的叶承永是一名企业主,加入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已有4年。此前,他只是一个戏曲爱好者,对醒感戏了解得不多,只觉得“用永康话唱戏很特别”。从看戏到演戏,叶承永完成了角色转换。
“平常大家各忙各的,除了排练,很少聚在一起。但只要接到开演通知,除了实在脱不开身,大家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共同为群众带来一出出戏。”说这话时,吕庭星满脸自豪。
小戏迷趴在戏台边看得津津有味
表演够地道 观众在雨中看得津津有味
今年元宵节,演员们是在唐先镇唐先五村的文化礼堂里度过的。
唐先五村的文化礼堂不算小,天井和上下两层可容纳100多人。不过,戏台不大,一侧的过道是他们简陋的化妆间,对面的过道则挤着乐队。大大小小的道具箱一字排开,还不够当演员们的梳妆台,马上要上台的叶承永干脆靠着舞台化起了妆。
傍晚6时,观众已经挤得满满当当。化妆间里,演员们还在忙碌着。“快快快,抓紧洗脸化妆。”忙碌的原因是下午观众分外热情,原本早该结束的一场戏,因为互动推迟了不少时间,演员化妆的时间更少了。
晚饭是就地解决的,大家或坐着,或站着,或靠着,吃完就开始洗脸化妆。“这是村里送来的,还有汤圆呢,很不错了。”徐腊梅对镜描着脸谱说。
傍晚6时30分,在一阵紧锣密鼓后,晚场的演出就此拉开。文化礼堂的舞台太小了,演员们只能在过道换装、候场。不时有村民推门而入,一开始诧异,随后是惊喜,“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看演员换装,还真稀奇”。
“虽然没有专业剧团的大舞台,但我们有专业剧团的态度,每一次演出大家都精神饱满、全身心投入,出来演出就得地道。”吕庭星说。
乡亲们的赞誉证实了这一点。70多岁的施元甲、夏梅芬夫妇看完下午场,吃了晚饭又从邻镇赶来。“演得真好,还是用永康话唱的,我们都听得懂。”这是施元甲第一次看醒感戏,便深深地着了迷。
晚上8时,天突然下起了雨。原本在天井看戏的观众纷纷挤到屋檐下,也依然有痴迷的观众披上雨衣、打起伞,站在雨中看得津津有味。
主角是年轻人 老演员甘当“绿叶”
当天,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一共演了两场戏。下午是醒感戏版的《状元与乞丐》,晚上是婺剧《百寿图》。
30岁的王夏成在两场戏中挑起了大梁。他既是有着“状元命”的乞丐,也是“醉打金枝”的郭暧。王夏成从小对戏曲迷得很,从事平面设计的他,六七年前加入团队,是队里年纪第二小的。
比王夏成还要小的,是1996年出生的陈志勋。这位做淘宝客服的老幺,在永康戏迷圈里的名气挺大,常到各民间戏曲团体客串小生、花旦。
戏台上,两个年轻人的演出引得观众频频叫好。戏台下,老演员也是频频点头。“这段唱得真不错。”正在换戏服的吕庭星,冲着身旁的徐腊梅说道。
当晚,吕庭星演的侍卫和徐腊梅演的宫女,都是龙套角色。年轻时,吕庭星是当家小生,在舞台上享受过观众们深情的关注。如今,他甘当绿叶。“该把舞台交给年轻人了,他们才是主角。”锣鼓催征,一群侍卫宫女上台,脸谱描摹下,看不出谁是吕庭星,谁是徐腊梅。
一场戏落幕,台上被观众叫好的年轻演员,在后台收到了老演员不一样的“点评”——“帽子怎么戴着戴着又往前跑了”“你的腰带这样绑,好看吗”……有人唱白脸,自然也有人唱红脸。徐腊梅什么话也没说,帮年轻演员重新绑了腰带,再拍拍比她还宽厚的背以示鼓励。
对于年轻人,老演员们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但传帮带的心始终是一致的。多年来,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坚持把醒感戏传承人的传帮带工作做深做细。像王夏成这样的年轻演员,他们已经培养了10多人。
昏暗的化妆间里,几个老演员不时穿插其间,帮年轻演员换造型、穿戏服、递道具。岁月流逝,容颜易老,厚厚的底妆已遮不住他们脸上的皱纹,而他们的眼神里盛满对年轻演员早日成才的期盼。
传统戏曲抢救不易 有人在顽强坚守
走过15年,永康醒感戏传承团队其实非常不容易。个中滋味,市非遗保护中心原主任吕美丽深有感触。
在吕美丽接触醒感戏时,这个配合道教祭祀衍生出的永康古老剧种正濒临灭绝。2006年,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吕美丽甚至找不到演员演绎,无奈找了外地剧团。2011年,醒感戏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抢救不止于此。吕美丽深知,一个古老剧种,要想活下去,剧本是关键。虽然从民间搜集到9部剧本,但能演的只有《毛头花姐》中的一幕戏。
“总要把一个剧目演完整吧。”为此,市非遗保护中心多次开展醒感戏的专项调查,下乡寻访老艺人、搜集剧本,录制《毛头花姐》的唱腔道白,建立醒感戏资料库,改编其他剧种。至今,永康醒感戏可完整演出的剧目已有10多个。
演员培养工作也同步进行。在浙江省戏曲之乡、醒感戏传承基地——唐先镇,时任唐先镇文化站站长的施祖新找到胡苏央、徐腊梅、施海平等人,组建起醒感戏戏班,一边演出一边培养演员。
胡苏央是醒感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原是一个民间婺剧团演花旦的演员,从小就登台唱戏,结婚后告别了戏台。为了演《毛头花姐》,她重拾唱戏的营生。
“我演花姐,腊梅演毛头,施海平演表哥。有一年的葡萄节,我们在田畈上演出,来了很多人。后来,别人一看到我,就说‘喏,她是花姐’。”回忆起当年演出时的场景,胡苏央眼里闪着光。
一方戏台承载着一群人对于传统戏曲的热爱,历久弥新,醒感戏好似一壶醇香的白酒,散发着醉人的幽香。
融媒记者 王佳涵 通讯员 俞晓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