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首饰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记者跟着打金师傅制作金戒指金项链
![]() |
![]() |
![]() |
![]() |
传统金首饰是如何打造出来的
记者跟着打金师傅制作金戒指金项链
曾经,当你走进石柱镇江瑶村时,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像一首悦耳的打击乐,那是村里的打金师傅开工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拥有全国闻名的金银加工交易市场。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人来人往的江瑶老街变得冷清。
精巧的金戒指、精致的金项链是如何一锤锤打制出来的?打金这个行业目前发展状况怎么样?现在打金师傅的收入如何?近日,记者来到打金打银工艺省级非遗传承人胡永清的工作室,体验打金师傅的工作日常。
胡永清给记者演示金器制作过程
千锤万敲出细活
打金戒指应当精益求精
记者刚踏进位于江瑶村的工作室,胡永清便迎了上来。他瘦瘦高高的,一头短发已然发白,一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胡永清热情地招呼记者在工作台前坐下,如数家珍般介绍起他的打金工具:落满灰尘的皮老虎鼓风机、锈迹斑斑的老式喷枪、布满焦痕黑乎乎的坩埚……一件件陈年老物述说着岁月的痕迹。
得知记者想知道如何打制一枚金戒指,胡永清笑了笑,直接现场教学,让记者亲身体验。在他的指导下,记者取出一块小拇指大小的金块,准备打制一枚最简单的光板黄金戒指。
金块重熔提纯是锻打的第一步。记者伸出右脚小心地踩住类似汽车离合器的踏板——这是电泵的开关,然后右手握着喷枪朝上,左手拿着打火机靠近喷枪喷口点火。伴随着清脆的“咔嚓”声,喷口冒出淡蓝色的火焰,金块迅速变成橙色,随后变成橙红色。这代表黄金在高温下已经熔化为液态。记者在一旁的罐中抓起一小撮硼砂,均匀地洒在熔化的黄金表面,只见原本附着在黄金表面的杂质迅速吸附在硼砂上,金块呈现出透明的状态,变成一个没有杂质的金球,而原先的杂质迅速在边缘滑落,直至消失不见。胡永清告诉记者,硼砂不仅是一种助熔剂,当它与黄金一起加热时,还能去除附着在黄金表面的氧化物。
达到这种状态后,金块的重熔提纯就算完成了。记者关闭喷枪,待金块稍稍冷却,从橙红色褪回橙色,再用镊子夹起金块,放到一旁的冷水中冷却。“呲啦”一声,白烟冒起,金块重新变成了金色,只是比刚取出来时更亮更新,也更软更容易加工。记者用镊子将冷却的金块夹到一旁的铁砧上,左手将金块固定好,右手紧握铁锤,敲击金块的每一个面。敲击到金块完全冷却时,它已变成一个扁平的长方体金条。
为了更好地锻打,记者将它重新加热熔化,然后取出戒指模具,将未完全冷却的金条放到模具中按照形状进行锻打。重复这个过程三次后,记者打造出一条长约3厘米、宽约0.5厘米、厚约0.1厘米的金带。在连续锻打下,这条金带呈现两头细、中间宽的形状。
在完成基础部分的锻打后,记者进行了修整。打制出来的金带边缘凹凸不平,显得不够美观,记者用铁锤的木柄轻轻敲击修整,直到金带的每条边都没有豁口或凸起,再将其放置到盐酸中浸泡,去除捶打过程中附上的铁屑等。浸泡后,金带呈现出亮闪闪的金色,但近看还是有许多细微的划痕。记者用玛瑙、白钢刀对金带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几分钟后,金带表面变得十分光滑。最后,记者按照自己中指的粗细,将金条严丝合缝地绕在戒指棒上。取下戒指棒后,一枚光板黄金戒指就算制成了。
九转十环需求多
打金项链需要有“三力”
打制完金戒指后,记者想挑战一下高难度——金项链的打制。胡永清说,打制金项链不同于金戒指,需要有“三力”,即观察焊点焊接情况的眼力、熟悉了解喷枪口的火力、仔细设计项链款式的脑力。在各种款式的项链中,比较容易打制的是一环套一环的水波链。
记者重新取出一块金锭,熔化提纯后,依旧像打金戒指一样用铁锤将金锭捶打成长条形。不同的是,在敲打的过程中,铁锤要如同用擀面杖般不停地在金条上“揉”,同时,要握住金条不停地在铁砧上旋转,使每个面都和铁锤“亲密接触”。大概过了2分钟,金条变得圆润细长,记者取出铁架上的拉丝板,金条从大口径开始拉丝,拉到小口径,本来笔杆般粗细的金条已经变成了龙须面般粗细。这些拉丝板上的孔洞能够将金条进行“统一瘦身”,经过“减肥”的金条才能达到制作的要求。
在得到龙须面般粗细的金丝后,记者将金丝一匝一匝小心地缠绕在直径约1厘米的绕丝棒上。缠绕好后,记者用小剪钳将每一圈金丝剪开一个小口,轻轻地将金丝摞下定型棒,得到一小堆小金圈。接下来就是考验眼力的时候,记者花了将近30分钟,才将这一堆金圈层层叠叠地套在一起,一条水波链就大致完成了。
最折磨人的还在后头。由于每个小金圈上都有剪开的断口,为了美观以及整体性,记者还需要用“小火慢焊”的方式将这些断口焊接在一起。这是一门手艺活。记者将大火力的喷口切换成小火力的,然后小心点火,对准断口喷射火焰,等到断口处熔化但未完全变形时,用镊子小心地进行修整。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
胡永清告诉记者,他从16岁开始跟着父辈走街串巷打金打银。日子久了,十里八乡都知道他的名字。他也多次去江西等地学习先进的打金技术。在一次次的锤打和外出学习中,他的打金技艺就像锤子下的黄金那般,通过千锤百炼后熠熠生辉。多年的积累造就了他技术的娴熟。
记者体验完后,胡永清亲手为记者示范了一次黄金戒指和黄金项链的打制。比起记者的粗糙和缓慢,他不到一个小时就完成了打制,且金器样式美观,棱角分明。“心中有尺,手下有度,脑中有思,打起金器来就能够得心应手了。”胡永清说。
记者体验金器制作
■记者手记
坚守初心
就是传承技艺
打制金器是一门需要长期学习的手艺,工作环境艰苦,对体力的要求高,消耗也大。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打制一件金器的手工费要数元。相比当时人们日工资几角较为可观,想从业的人员较多。如今,胡永清打制一枚金戒指、一条金项链也仅收取六七十元的手工费。这个收益对年轻人来说,很难有吸引力。
胡永清说,他最多曾同时带过五六名徒弟。现在,他们大多都已“单飞”发展,也在该行业有了不小的名气。对这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他打算坚持到干不动为止。
坚守初心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技艺。胡永清对打制金器这份工作的坚守,也让记者感受到了五金匠人的不忘初心以及工匠精神。
全国巾帼文明岗
监督电话:87126426
既服务到人
更服务到心
YBJMH
融媒见习记者 陈宏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