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社会·看点

10年贴心照顾瘫痪妻子 用行动诠释爱的定义

“我要一辈子做她的拐杖”

  10年贴心照顾瘫痪妻子 用行动诠释爱的定义

  “我要一辈子做她的拐杖”

  在东城街道苏溪村,经常会看到一对夫妻在村口绿道上走路,女士虽步履蹒跚,却笑语吟吟,衣着干净整洁。她叫徐美红,每天陪她遛弯的是她的丈夫沈献法。10年来,沈献法的生活都在围绕着妻子,端饭喂药、洗脸擦身,3000多个日夜,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他这样细心照顾我,我已经完全离不开他了。”2月14日,徐美红告诉记者。

  沈献法与徐美红

  一场病打破了平静的日子

  徐美红夫妻在村里做面食生意,育有两个女儿,日子过得平淡安逸。只是这种平淡生活,在10年前的一天,戛然而止。2013年,徐美红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倒地不省人事。

  当沈献法赶到现场时,看到几个村民正围着讨论什么,躺在地上的徐美红已无意识。在村民的帮助下,沈献法将徐美红送上了市一医的救护车。

  经过抢救,徐美红的命保住了,但身体左侧无法行动,生活不能自理。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家人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医生和我说,她这种情况已经压迫到神经,以后只能躺在床上。我感觉天塌下来一样。”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沈献法仍心有余悸。

  冰冷的病房里,看着病床上被病痛折磨的妻子,不忍心说出实情的沈献法只能柔声安慰她遵医嘱,好好治疗。

  前后花去10多万元医药费,能借的亲戚朋友都借个遍,最终,因为负担不起高昂的医药费,沈献法无奈带着妻子出院回家。

  3000多个日夜忙得连轴转

  离开医院前,医生嘱咐只要一直做康复治疗,身体就会好转。回到家后,沈献法除了每天给徐美红做肌肉按摩,还会给她当“拐杖”。他用手支撑着妻子,并把妻子的脚放在自己的脚上,尝试着一步一步地挪动。

  家里有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病人,一日三餐要靠人喂,大小便要人料理,还要洗这洗那,沈献法整天忙得像陀螺似的转个不停。

  每天5时不到,当别人还在睡觉时,沈献法就已经起床给全家做早饭。吃完早饭,沈献法又要忙着洗衣服、打扫卫生。为了让徐美红好受点,他每天坚持为她擦洗身子,定时给她翻身。为避免长期卧床造成肌肉僵硬和萎缩,他还自学按摩、理发。长期卧床,导致徐美红经常便秘,沈献法就变着花样给妻子做清淡、易消化的食物。3000多个日夜,为了照顾妻子,他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功夫不负苦心人,在沈献法悉心照料下,徐美红的病情恢复得很好,除了脊髓损伤难以治愈外,其他基本得以恢复。

  虽然目前徐美红的脚还没完全恢复,但对沈献法来说,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只要她陪在我身边,我就不放弃。我相信,她总有一天会走路的。”沈献法说。

  每天陪妻子锻炼4小时

  为了让徐美红早日恢复自理能力,沈献法决定用自己的方法为她量身定制一套康复训练。可对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沈献法来说,何其之难,不少人都劝他不要瞎折腾了。

  沈献法却偏不服输,找来各种专业书籍,潜心学习,每天花4个小时时间陪徐美红走路锻炼。徐美红身体偏重,沈献法每次陪她走路回来,都会累得大汗淋漓,可他从来没有表现得不耐烦。冬去春来,村口小道上留下了他们夫妇相依相偎的身影。

  考虑到徐美红每天待在家里太寂寞,容易闷出病来,沈献法还买来轮椅,天气好时就推着她在村里晒晒太阳,与居民聊聊天。

  “你们夫妻会不会拌嘴斗气?”记者问。徐美红坦言,自从瘫痪后,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心情难免烦躁,有时不顺心就会发火,但沈献法从来不生气,还不断安抚她的情绪。“她的身体不适自己也着急,她有情绪是正常的。做丈夫的就应该安抚好她,这样她才能更快好起来。”他说。

  回忆起这10年的点点滴滴,徐美红流下感动的泪水。这些年来,沈献法牺牲很多,为了照顾她,从来没有出去玩过一次,事事都以她为中心,恨不得一刻都不让她离开自己的视线范围。她当初得病时曾经对生活失去信心,但看到沈献法这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又重新点燃希望。“我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个好丈夫,这辈子嫁给他是我最大的福气。”

  说起今后的打算,沈献法说:“她要完全康复已不可能,但我还是会坚持陪她锻炼下去,一辈子做她的拐杖。”

  融媒记者 吕晓婷


永康日报 社会·看点 00005 “我要一辈子做她的拐杖” 2023-02-15 永康日报2023-02-1500007;永康日报2023-02-1500008;永康日报2023-02-1500010;永康日报2023-02-1500011;永康日报2023-02-1500012;永康日报2023-02-1500013;永康日报2023-02-1500014;永康日报2023-02-1500016;永康日报2023-02-1500017;永康日报2023-02-1500019;永康日报2023-02-1500020 2 2023年02月15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