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鲁居记
![]() |
崇鲁居记
□楼家庆
古朴素雅的崇鲁居
古山镇晏塘村环山抱水,地灵人杰。去年,此地又增添了一幢由旧宅翻建的小院,七间两层,砖木结构,门前小溪如带,四壁马头骑墙,青砖黛瓦,古朴素雅。旧宅原主人是一位已故老木匠,名叫朱崇鱼。崇鱼公性和善,手艺好,徒弟多,为人勤劳诚实,乐于行善,在四邻八乡颇有佳声。其子朱有抗先生感念父母恩德,遂联手外甥胡红明将崇鱼公之旧宅改造一新。
《考工记》云,合天时,得地利,兼材美,又工巧,合此四者,可谓良居。小院虽无耸霄之构而内蕴高雅;虽无繁华藻饰而气象清秀。院内设木匠手艺馆,由鲁光先生题写馆名。大门门额则由陈加元先生题字,曰崇鲁居。
盖“崇鲁”二字,有三重含义。其一,以父名为屋名,寄寓对父亲的纪念;其二,崇敬鲁班,兼敬天下工匠;其三,崇敬鲁儒,景仰圣贤,虽不能至,心向往焉。又,西侧门梁上有“源浚”二字,意为欲流之远者,必先浚其源,表达了主人弘扬祖德建设家风的心愿。大年初一,先生即召集亲属乡邻聚于崇鲁居内举办传承优良家风主题茶话会,旨在倡导家风建设,淳化社会风俗,可见先生用心之笃。
于是,我感慨油然而生。世人必心存敬重而后能自觉从善。敬即信仰。信仰乃自觉慎独之基础,主动行善之前提。人之难为者,在无人知晓中自觉行善,不受约束时自觉祛邪,有过失而能自觉改正。遗憾的是,社会上重财轻德之风弥漫,轻浮巧诈之风犹盛,其根源就在于信仰缺失。先生以崇鲁为屋名,当与此不无相关。
每个家庭都是人的基本生产单位和基础教育阵地;每个人既是父母的孩子,又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在世代延伸的链条中总须为下一代积累一些好的东西。而这些东西绝不单指物质财富,也指精神文化,其中就包括良好的家风。一定程度上说,有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人生,每个人都可以从其人生轨迹中找到家风影响的印记。
一个家庭有优良家风,则一家人受熏陶,其价值不亚于家有钱财万贯;千万个家庭有优良家风,则千万家人受熏陶,其价值不亚于千万家有钱财万贯。自古以来,吴越之地人才济济冠于天下,究其原因,与许多大家族久远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家风传承密不可分。
先生利用父亲留下的旧宅,购良材,聘良匠,筑良居,其意岂止于为后人留下一所房子,更希望为社会保留下一些优秀的精神文化。泱泱华夏,十几亿众。如果说,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是浩瀚江海,则一支支由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血脉就是它的涓涓源头。不能指望通过某一个人的努力就会起到扭转风气的效果,因为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面临的一项永恒的艰巨任务,难如精卫填海、愚公移山,但唯其如此,先生轻尘足岳坠露添流之诚,更加令人钦仰。
不禁想起明代进士黄卷与其父亲一次关于孝道的讨论。黄卷认为,真正的孝不在于祖坟隆阔,祭物丰盛,而在于不忘宗功,弘扬祖德。先生将旧宅翻建为崇鲁居以弘扬祖德,可谓孝;从弘扬祖德进而助力地方家风建设,可谓忠。由孝而忠,尽忠尽孝,正是天下有识之士共同本色。我与先生相交四十多年,一直钦佩先生炽热情怀。今观崇鲁居,不禁更生赞叹,所以作此小记,其意岂止于私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