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老故事
老村,老故事
□林毅臣
乡愁到底是什么呢?
可能就是等我们各自长大后,心中最珍惜、也最容易迷失的东西。
老村的改造工程已提上议事日程,再过几年,几十年,现有的房子、街道、河塘都会消失,甚至那些老故事也会成为传说……
各条小街,反反复复走了很多遍。小街的每一个拐角,都蕴藏着几百年来村庄里的家常、八卦、独白、臆想、政治……每一种都足以独立展开成中篇小说,现实更是一本百万长篇。
每一个村庄,都会挖掘出历史名人作为先祖。相传,我们长城村的先祖为南宋名臣林大中,这样算下来,长城村也是个有着八九百年历史的古村落。
我们通过各种老房子怀念已然消亡的历史,通过房子与街道布局和各个祠堂来猜测,那时的他们可能经历过什么。
其实,各种精美的浮雕也不过是一个代号,代表祖上曾经有过的辉煌,也记载着落魄的时光。
我们村史上有过各种私塾学堂,其中“梅城学校”和“长城小学”为上世纪以来绝大多数长城人的启蒙学校。梅城学校坐落于大片农田之中,雨雪天气上学是一件烦心事。我的父辈是在梅城学校读小学,初中则要到城里的永康中学;等到吾辈求学则是去长城小学就读,梅城学校读初中。我家十一个同辈出了十个大学生,九泉之下的先辈也该知足了。
时光中有一段叫青春的东西,青春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记忆,大家都会眷恋的,但青春过后还有很漫长的岁月……
岁月流逝,青春不再。有一些人成功了,他们衣锦还乡,但我们大多数人也活成一个个快乐的普通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少年时一张张不忧愁的脸,一双双不迷茫的眼,早已被岁月所改变。各自于天之涯、海之角。偶尔,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光中,会想起那些并肩于教室门口看那雪花飘飘的日子。
永康有正月唱戏的传统,婺剧是主流。早些年,农村的精神文明活动极少,仅有唱戏和放露天电影。唱戏是一年中村里最大的文化活动。长城村建有两个戏台子,一个在长城里(已拆),一个在长城街。当年,永康的农村活跃着一批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就是他们撑起了农村舞台。而我最享受的,就是坐在戏台角落里听二胡那悠长、哀怨、苍凉的声音;丝丝缕缕,欲断又连,如浮云般飘荡在天空。
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关帝庙数不胜数,我们村也建有“关老爷殿”。据说早年间殿里供有关羽,以及他的左右胁侍(关兴与周仓)三个塑像。记得我小时候已经成为一间小代销店,而如今已成为“棋牌室”,再过些年,不知这块土地上又会建起什么建筑。
以前的时间很慢,慢到赴京赶考要花三年;造一座祠堂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时光。现在坐高铁去北京一天可以来回,只是没了路上风景;三天一层方方正正的直筒楼,也没有了美感。或许过了几百年,那时在博物馆里追思的后人,通过古旧的硬盘和电脑,读取出当今某些建筑或风俗影像时,会惊讶于几百年前的我们怎么在做这么奇怪的东西;而且让这么不可理喻的东西,变成博物馆的艺术。
岁月静好,念起便是温暖。那些尘封于老房子、老街中的故事,会一直传下去,那里面保存着一代代人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