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五峰

奋力打造文学梦

  奋力打造文学梦

  □楚 草

  前不久,我有幸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这说明我的创作水平又提升了一点点。然而,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点成绩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漫长的磨炼和奋斗取得的。

  我从小爱好文学,喜欢读书看报。在中学时代,我写的作文经常受到语文老师表扬,在班上当范文朗读。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后,更是求知若渴,爱书如命,想当作家。虽然当时的书比较便宜,但由于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即使书价不贵,要买几本喜欢的文学名著,依然很难。

  那时,在中学当老师的父亲每月只有50多元的工资,经常向他讨钱买书有些难以开口。好在家里有7亩多责任田,除去上交的公粮,每年还有两三千公斤稻谷的收入,年底还会剩下一半吃不完。

  买书没钱,又不能总向父亲讨钱,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家里“偷米”买书了。

  那时,我用卖米的钱买回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文学书籍和《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四大古典名著。书本中,那生动感人的细节刻画、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让我爱不释手,如痴如醉。

  有人说,只看书不写作,等于公鸡只会叫不会下蛋。那时,我在县城附近的一所学校教书,结识了在城里上班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朋友。一到周日,我就来到城里与他们一起探讨诗歌创作,还凑钱创办了一份油印的诗歌刊物,不定期出版。那时,文思泉涌,激情四射,每天要写几首诗歌,到处投稿。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或丰沛期,正规报刊非常畅销,民间刊物也遍地开花,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甚至有人夸张地说,天上掉落一片叶子就能砸到一个写诗的人,许多人为诗歌流浪,为诗歌沉醉,为诗歌癫狂。

  有一次,我写了一首12行的小诗《起新屋》,发表在绥宁县文联创办的《巫水》杂志上,这算是我正式发表的处女作。不久后,我去离家不远的绥宁二中玩耍,看到这首诗被老师工工整整地摘抄在黑板报上,这是我的作品首次“转载”,让我倍感自豪,高兴了好几天。

  后来,我又写了一首儿童诗《太阳球》,发表在武汉的《少年文学报》上,这是我首次在市级以上正规报纸发表作品,让我犹如范进中举,欣喜若狂,也增加了我的写作信心。这首短诗至今还珍藏在我的第一本剪报册中,不过页面已经发黄。

  20多年前,我带着妻子背井离乡,千里迢迢来到浙江打拼,在一家公司负责企业报编辑及对外宣传工作。上班写新闻,业余搞创作,每天学习到深夜,几十年如一日。一到周末,我就去市图书馆看书,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图书馆有几百种报刊,收藏了几万册图书,免费对外开放,我沉醉在茫茫书海之中,给我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养料和灵感。

  这么多年来,我一边看书,一边写作,在省、市许多报刊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多次在省内外征文中获奖,作品入选多种选集,还出版了几本杂文随笔和散文作品,加入了省作家协会,圆了梦寐以求的作家梦。

  国逢盛世,我逢春天。我虽然加入了浙江省作协和中国散文学会,但还只不过是一个刚踏进文坛的十八线作家。今后,还要不断勤学苦练,摸爬滚打,在布满荆棘的文学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奋力攀登,争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好作品。


永康日报 文化·五峰 00007 奋力打造文学梦 2023-01-09 永康日报2023-01-0900007;永康日报2023-01-0900008 2 2023年01月09日 星期一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