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永康历史文化的皇皇巨著
《永康文献丛书》第一辑出版
![]() |
传承永康历史文化的皇皇巨著
《永康文献丛书》第一辑出版
永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相传孙权之母吴国太因病到此进香,祈求“永葆安康”而得名。据南朝宋郑缉之《东阳记》记载,永康于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置县,迄今近1800年。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在永康的山水间流传,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忠实地记载着历史,而在刚刚面世的《永康文献丛书》第一辑中,你可以一览永康珍贵的历史文化。
新编《陈亮集》和《程文德集》《吴绛雪集》
新编《陈亮集》亮相
近日,《永康文献丛书》之新编《陈亮集》正式出版,该书历时一年半时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与新编《陈亮集》同时出版的还有《永康文献丛书》之《程文德集》《吴绛雪集》。
《陈亮集》是陈亮的著作集,旧称《龙川文集》,由其子陈沆在南宋嘉泰年间编次成书,叶适作序刊刻。原书四十卷,流传散佚成三十卷。《陈亮集》是我市最具学术价值、历史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历史上,陈亮著作最精版本是清末应宝时主持修订的《龙川文集》,而现代最为完善的版本当属1987年中华书局出版、宋史学家邓广铭教授点校的《陈亮集》增订本。底本的选择需根据版本的时间早晚、篇帙全残、校勘精粗等多个角度全面审视。
去年4月,为了新编《陈亮集》出版的有关底本、版权、著作权等问题,市陈亮研究会会长章锦水与《永康文献丛书》主编李世扬等人,专程前往北京大学拜访邓广铭教授之女、国务院参事、一级教授邓小南。“家父点校的《陈亮集》,自1987年出了增订本后,又陆续出过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全集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儒藏》版。由于新材料的不断发现,也都存在不足,我建议在原有的基础上,出一本更为完善的《永康文献丛书》版本。”邓小南说。
在邓小南的提议下,丛书编委会成员统一意见,最终选择了《儒藏》版《陈亮集》作为底本。新编《陈亮集》在《儒藏》版《陈亮集》的基础上作了增订补遗,将卷目明确的《问武举》《问知人官人之法》补入正文,补齐增订本卷三十二《代妻祭弟何少嘉文》阙文20字,另将卷目不明、但可以确定为陈亮遗文的《赠刘改之》等11篇诗文,附于卷三十九之后,即“补遗”。
在编纂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编《陈亮集》整理编辑的内容和水平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正如邓小南与全国宋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包伟民在新编《陈亮集》整理再版说明中写道:“庶几形成一个迄今最为完整的陈亮文集的版本,以慰先贤,以飨读者。”
探源传统文化 凸显人文精神
自古以来,永康文风鼎盛,名贤辈出,载正史列传25人,科举进士200余名。北宋清官胡则首登陈尧叟榜进士,开宋朝八婺科第之先河,宽刑薄赋,兴革弊政,以施仁政和德政而深得百姓爱戴;南宋状元陈亮创立永康学派,强调务实经世,为“浙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内涵;元代胡长孺安贫守志,文采斐然,名列“中南八士”;明代榜眼程文德与应典、卢可久,先后讲学五峰书院,倡导阳明之说,五峰书院盛极一时,继南宋之后,又成为浙东地区的文化高地之一;清初才女吴绛雪为保全一邑百姓,甘愿跃下悬崖……他们的事迹生动鲜活,对后人有着极其深刻而深远的影响。
“经粗略统计,永康历代先贤所撰经史子集各类著作及裒辑成集者,约360余家近千种。惜年代久远,许多古籍面临散佚、损毁、修复难的境况。现国内外公私图书馆,藏有永康历代著作仅百余部。其中,收入《四库全书》约20余部。”李世扬介绍。
为讲述好永康往哲先贤故事、凸显先贤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传承文化基因、汲取历史智慧,多年以来,永康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不懈呼吁整理出版《永康文献丛书》,充分挖掘城市文化底蕴,推进永康文化建设,让历史名人在当代人的阅读视野中“活”起来。
2020年6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文广旅体局组织实施,《永康文献丛书》整理出版工程正式启动。这是永康建县1800年来,首次对本邑古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是一套“千年未曾见,百年难再有”的大型历史文献。
整理出版过程将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总原则,以抢救挖掘地方文献中的刻本以及流传稀少的稿本、抄本为重点,注重近代档案及其他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优先安排影响较大、学术价值较高、原创性较强的著作。对近期已经整理出版过的古籍,丛书编委会考虑到丛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也将重新排印编入。
“许多抄本和稿本,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无可替代的文献价值,但大都‘藏在深闺人未识’。所以,我们注重现存古籍点校的同时,突出新编功能,将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散佚的著作辑佚新编、整理出版。”李世扬说。
赓续历史文脉 守护城市灵魂
作为一项重大文化工程,《永康文献丛书》的出版意义巨大,关乎永康历史文脉的延续,关乎永康精神的传承,关乎五金之都软实力的提升。为确保丛书整理出版计划的全面落实与高质量实施,丛书编委会多次召开座谈会,围绕丛书的编纂思路、整理归类及存在的困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为了将这项文化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编纂人员始终本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严格把好质量关,怀着谦恭的态度去收集整理古籍,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希冀让沉寂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展示我市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城市因文化而厚重,历史因文化而精彩,经济因文化而繁荣。整理出版的《永康文献丛书》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永康学派的优良学风,着眼于永康文化品位、学术氛围的营造和提升,在永康的历史文化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不仅是一项永康传统文化的探源工程、抢救工程,更是一项功在当代、惠及千秋的传承工程、铸魂工程,一项永康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工程、形象工程。
大型文献类丛书出版规模大、耗时长,往往需要数年之功。《永康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工程动员组织市内外学术界人士,将永康文学、历史、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古籍资料分批整理完稿。丛书遵循“精选、精编、精印”的原则,总量约50部,大约2000万字,采取横排方式,用繁体字出版,分期分批公开出版,并向全国发行。整个出版工程将在8年至10年内全面完成。
“这是对永康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科学梳理和集中展示,是构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高地的有效途径,对推进永康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传播,有着不可估量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我们要在传承经典中守好文化根脉,在扎根本土中丰富精神内涵,在兼容并济中打响文化品牌,为实现永康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打造‘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李世扬说。
融媒记者 王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