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代课砍柴卖
当年代课砍柴卖
□楚草
35年前,我被分配到偏远的乡镇一所中学当代课老师。那时,初中代课老师月薪65元,如果每月回一趟家,就所剩无几了。幸亏家里有几亩薄田瘦地,不然一人吃饱,老婆孩子就会挨饿。
长此以往,今后怎么养家糊口?砍柴卖!这是我当时想到的一个最原始、最实在也是最无奈的办法。
学校位于一座山脚下,周围群山环绕,层峦叠嶂,树木繁茂。一条小溪从校园旁边哗哗流过。那时,老师和学生的食堂是靠烧柴煮饭炒菜的。柴火是从当地乡村买来的,干柴2元50公斤,湿柴8角50公斤。对于从小就跟着同龄人一起砍柴卖柴的我来说,一天砍几百斤柴,不是小菜一碟吗?
说干就干。星期六下午放学后,师生大部分回家了,我悄悄地将那把事先磨好的柴刀别在腰上,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山砍柴去了。
我翻过一座山坡,来到一个冷清的山坳里,突然看到一片密集的杂柴,就像发现了一堆宝贝一样。兴奋地跳起来,挥舞着柴刀,一根根地砍过去。砍着砍着,突然乌云密布,一阵暴雨下来,我一下子变成了一只落汤鸡。还好,一支烟的工夫,雨停了,太阳从云朵里露出笑脸。
我歇了一会儿,衣服晾干后,又继续战斗。随着刀起刀落,一会儿工夫,便砍倒一大片紫黑色的易于燃烧的杂柴,然后削去枝条、柴叶,就成成品柴了。最后一根根地摆放整齐,因为山上柴多,加上我手脚麻利,大约一个多小时就砍好一大堆,捆成两担。在山上,我砍了一根笔直的柴,削尖两头做杄担,首先用力插入一头,再举过头,插入另一头,为防止松动,又在杄担上方打入两个榫子加固,然后挑回学校。这时,夕阳还挂在西山树梢,没有下山呢。
有一次,我挑着一担柴回校,因山陡、路窄、柴重,不小心一只脚踩上湿滑的青苔,一下子连人带柴溜进路边的刺窝里,柴东一根西一根,散落一地。手脚被柴草划伤,我爬起来,咬着牙,忍着伤痛,仍将那担柴重新捆好挑回学校。
晚上,我洗了个热水澡,躺在床上,虽然腰酸背痛,辗转反侧睡不着,但想到年老体弱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孩子和忙里忙外的妻子在家等着用钱。第二天放假,天蒙蒙亮,我就起床了,踏着那条熟悉又布满荆棘的崎岖小道登向深山。
不过,话说回来,代课教师砍柴卖,虽然是为了赚钱,但还是有点不好意思。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其次要鼓起一点勇气。因此,每次挑柴回来,我总是悄悄地从学校的后门进入,把柴火一层层地码在学生食堂旁边一块不显眼的空地上,以免让老师和学生看见。
一个学期下来,柴已堆到1米多高4米多长了,整整齐齐的,远远看去像一堵墙,可以装满一个大拖拉机。快到学期结束时,那位50多岁的后勤主管便把我叫过去一捆捆地点数。当点完最后一捆时,他抬起头对我说:“按每捆1元计算,行吗?”“可以的。”我爽快地说。
这100元,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微不足道。然而,在30多年前,这100元,却能买到33公斤猪肉,150公斤化肥,200公斤大米……这100元,相当于我一个半月的工资,相当于妻子辛辛苦苦养半年猪挣到的钱……虽然这100元渗透了我不少心血,牺牲了不少星期天,磨破了几双解放鞋,但让我感到充实快乐。因为,这100元钱已经让我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快乐……
那天下午,当我从那位老师手中接过那叠每张5元的100元钞票时,我感到沉甸甸的,眼泪潸然而下……
那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经济正在逐步向前发展,不管在家乡还是外出沿海城市打工,找一份工作比登天还难,赚钱犹如针挑土,能在家乡代课有一份固定收入,虽然工作不稳定,工资低,但也心满意足,非常珍惜。再加上利用教书之余砍些柴卖,赚点钱补贴家用就更欣慰了。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高举奋斗之刀,砍掉了贫穷落后的尾巴,城乡处处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20多年前,我就千里迢迢从老家湖南来到经济发达的浙江打拼,收入比过去代课提高了100多倍,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砍柴声还不时回荡在我的心房,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