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千年而不衰 深入寻常百姓家
胡公文化:打开宋韵金华的一扇窗
![]() |
![]() |
流行千年而不衰 深入寻常百姓家
胡公文化:打开宋韵金华的一扇窗
□陆昇
省委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文化作为宋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千年而不衰,并已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金华人亲切可依的精神寄托,鲜明可辨的文化标识,丰沛可用的文化资源。胡公文化为宋韵金华打开了一扇窗,为金华宋韵文化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纪录片《胡公: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截图
“一心为民”的胡公文化夯实了宋韵金华的“秩序之韵”
安居乐业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最朴素的追求,而水旱灾害是影响百姓安居乐业的头号威胁。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5000年未断层的文明,其枢在水。马克思曾言:东方社会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水利事业作为国家的公共工程。
治国先治水。胡公上任杭州知州的第三天,就带领幕僚、工匠勘察钱塘江,发布的第一道知州令,即修筑钱塘堤防。在他的治理下,钱塘潮患变为水利,使百姓能安心从事生产生活。诚如《咸淳·临安志》所载:“神,姓胡名则,婺之永康人,守杭有惠政,在郡时独无潮患。”
公元1032年,江南大旱,时任工部侍郎的胡公为百姓请命,请求永免江南十四州的身丁钱。宋仁宗感念胡公作为三朝老臣的苦心,诏令永免衢婺百姓的身丁钱。与此同时,胡公坚信“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知福州时,胡公连奏三章,请求朝廷对官庄田“仍纳二税,不输租课”,直言“百姓疾苦,刺史当言之”,使百姓耕者有其田。胡公死后,百姓为其立庙祭祀,使其成为了守护一方的地方神祇。浙东千里,几无一乡一邑无胡公庙,在胡公工作过的广西、江西、陕西、河北等地也都有胡公庙,可谓是天下胡公庙三千,香火长盛不衰。
“一心为民”的胡公文化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升华,饱含社会关切的人文精神,有效加强了基层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为宋韵金华注入了秩序之韵。秩序之韵延续至今,从“后陈经验”“浦江经验”“龙山经验”到以人为本的关爱帮扶、大数据时代的智慧治理,金华人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经世致用”的胡公文化影响了宋韵金华的“思辨之韵”
胡则虽不是北宋浙江地区的第一位进士,却被后人视为北宋“两浙”儒学复兴思潮的引领者。南宋陈宗仁在《龙井源祭文》中写道:“二浙儒风坠于晚唐,逮我圣宋统一万方,公独以儒,昌率东阳,出藩入从,吾道寖昌。”胡公之后,江浙一带读书风气逐渐兴盛起来,为浙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钱穆先生曾言:“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胡公是师道运动的较早实践者。在第二次担任杭州知州期间,胡公大力兴办州学,并请范仲淹代笔向朝廷上书《奏乞余杭州学名额表》,恳请朝廷尊师重道,教育贤才,为浙学的发展奠定的人才基础。
胡公文化的精髓在《胡氏家训》中。《胡氏家训》一方面教育子孙“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要求“族中子弟当各勤生业,士者攻其学,农者力于耕,工者专于艺,商者蓄其贷”,这种“士、农、工、商”各得其所的思想蕴含着经世致用的思想。
胡公身体力行,一生都在践行“经世致用”的理念,为社会谋福祉,为天下百姓谋利益。他担任权三司使期间,力陈《通商五利之法》,改革盐法,新盐法打破官府买卖,允许私卖通商。盐法实施后,降低了运盐成本,降低了盐价,利于流通,泽惠百姓,并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收入。胡公的思想和做法不仅直接影响了“农商并重”“义利并举”的浙东事功学派,而且对“经世致用”的金华学派产生了深刻影响,为宋韵金华注入了思辨之韵。
此后,在吕祖谦、陈亮、北山四先生等共同努力下,金华学术逐渐发展壮大,影响了浙江数百年的学术格局与精神气韵,是当之无愧的“浙学源头”。
“实干实功”的胡公文化奠定了宋韵金华的“匠心之韵”
胡则内敛沉稳,坚持行胜于言。他为官47年,改派20多次,四起四落,但他得失名利面前宠辱不惊。对他而言,与其去质疑政治纷争,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故而,胡公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始终尽忠尽责。
纵观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层工作,非常善于解决基层问题,每赴一地,都察实情、出实策、求实效,做出许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造福当地百姓。因此,每次急难险重的任务,朝廷首先想到的都是他。不仅如此,胡则通过急难险重的任务锻炼了能力,展现出了过人的才华。比如,他在督运粮草中的急中生智,展现了运筹帷幄能力;重辟平反中的审慎判案,展现了调查研究能力;治理钱塘中的充分论证,展现了系统思维能力;改革盐法中的权衡利弊,展现了风险挑战能力;振兴州学中的长远眼光,展现了形势判断能力。
胡则务实的品质,实干的能力深深地影响了家乡金华的百姓,催生了“义乌一面鼓、永康一只炉、东阳一把斧、兰溪一剂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商业行业,为宋韵金华注入了匠心之韵。在后继者的接续奋斗中,义乌从鸡毛换糖一跃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永康从打铁打铜打出了中国五金之都,东阳从无到有催生了全国影视文化名城。
“开放创新”的
胡公文化
形塑了宋韵金华的“物质之韵”
“放眼天下,胸怀世界”是胡公品格襟怀留给后人的重要示范。胡公可谓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出生农家,抓住了宋太宗扩大科举取士机遇,进入官员队伍,演绎了传奇人生。他在担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期间,以自身担保,借钱给外商经商,在陆上丝绸之路被西夏打断的情况下,巩固并拓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使北宋的海外贸易更为繁盛。
2003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视察永康方岩时说:“我们也要像胡公‘睦邻怀远’那样招商引资,加强对外合作。”此外,胡公担任杭州知州期间,认识到当时商业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因势利导大力发展商贸业,使杭州手工业中的造船、酿酒、印刷、丝织均居全国前列,为杭州成为宋仁宗笔下的“东南第一州”以及后来的世界级城市奠定了基础。
胡公引领社会发展方向的开放精神,以及其随遇创生、与时俱进的意识与作为,为宋韵金华注入了物质之韵。此后,注重经商的传统在金华地区从未间断,商业基因逐渐植根在了金华人的血液里,成就了别具一格的婺商文化。改革开放后,具有经济头脑的金华人,走南闯北,主动开拓市场,创造了辉煌的民营经济。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兵部侍郎胡公墓志铭》中称赞胡公:“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一千年以后,胡公文化作为宋韵金华的一扇窗,重新激发了金华人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和世界眼光,重新砥砺了金华人经世致用的精神品格和进取精神,为扎实推进浙中西部文化中心建设,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都市区注入精神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