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形式 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亮点
我市推进“非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形式 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亮点
我市推进“非遗+”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以下简称“市文广旅体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为基础,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形式,深入挖掘区域文化亮点,传承好、保护好“宋韵文化”,阐释好、讲述好“永康故事”,推动“两宋双贤”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传承形式
夯实保护基础
6月3日,在象珠镇雅吕村磻溪长廊上,非遗购货节携肉麦饼、竹编、铜艺等众多极具本土特色的非遗商品惊艳亮相。涵盖“吃、用、藏”三大系列,力求为市民构建场景化的购物体验,让市民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近距离感受非遗技艺,真正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晚,在雅吕村文化礼堂内,“喜迎二十大·说唱共富共美”永康鼓词创作展演赛火热进行。《唱支山歌给党听》《桃花依旧笑春风》《月老》《长寿村》《鼓声词韵代代传》等鼓词新作轮番登场,让现场的市民在感受非遗技艺之美的同时,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6月10日上午,芝英镇老市基鼓声震天,热闹非凡。只见舞台中央“十八蝴蝶”翩翩起舞,流光溢彩。随后,一场包含调花钹、莲花舞、醒感戏、铜钱棍等11个非遗精品节目一一上阵。市民应佳说:“我的孩子在高镇小学就读,她们表演的是《十八蝴蝶》。演员能把永康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我为她们点赞。”
这是由市文广旅体局和芝英镇人民政府主办,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博物馆和芝英镇文化站承办的2022永康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现场还有永康传统手工技艺活态展示,展位陈列了剪纸、土布、锡雕等27类手工艺品,游客在观赏、挑选心仪的物品时,还能与数十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交流。当晚,新编醒感戏《陈亮上书》还以现场直播的方式倾情上演。
据悉,由浙江省文物鉴定站、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金华市博物馆、永康市文广旅体局联合承办,永康市博物馆、永康市收藏家协会协办的“惠民鉴宝”公益活动将于7月7日上午在市博物馆举行。这个活动的开展,旨在更好地满足市民对古玩艺术品的鉴赏需求,提高广大藏友的艺术品鉴水平,营造民间收藏的良好氛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有序推进非遗文化普查工作,是市文广旅体局创新非遗活态传承形式的重要内容。近年来,该局积极探索建立完善四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档案,现有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7个(九狮图、十八蝴蝶、永康锡雕、方岩庙会、醒感戏、永康鼓词、永康铸铁技艺)、省级16个、金华市级47个、永康市级97个,传承人中有国家级2人、省级28人、金华市级52人、永康市级139人。
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的2019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三大类指标排名结果一并出炉,我市在县(市、区)评估数据总得分榜上名列前茅,位居金华各(县、市)第一。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市文广旅体局全面完成了全市行政村(社区)的非遗普查工作,共收集非遗线索10748条630多个项目,汇编成非遗普查成果25本,得到了原省文化厅的充分肯定,被评为省非遗普查工作优秀单位。
十八蝴蝶
哑口背疯
莲花舞
铜钱棍
推进非遗传承基地建设 丰富非遗文化内涵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非遗保护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市文广旅体局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等大型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锡雕、九狮图、十八蝴蝶、永康鼓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展览等活动,提高广大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保护自觉。组织参加北京、天津、成都、杭州、重庆、上海、温州、金华、临安、丽水等国家级、省级、市地级的非遗大展活动60多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和中外游客的高度赞誉。
其中,永康鼓词《永康啰》参加了由文化旅游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国非遗曲艺周”驻场演出及百场曲艺进社区展演,走上了国家舞台。在2019年湖南卫视《“四海同春”2019全球华侨华人春节大联欢》上,九狮图再次享誉海内外,并受邀赴台湾南投参加“诗画浙江”灯彩艺术表演,向台湾同胞展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在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市建有省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1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2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个,省级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旅游村)2个,市级民俗文化村1个,市级非遗主题小镇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2个。其中,唐先镇被评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传统特色镇、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方岩镇被评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方岩风景区(方岩庙会)被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永祥迎花烛被确定为浙江省春节文化特色地区。
近年来,我市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和非遗保护示范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不断改善项目保护传承环境。后吴村古建筑群、下柏石村陈大宗祠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了国保的零突破。
在省文物局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指导下,我市对庙山遗址、长城里遗址、太婆山遗址、湖西遗址和长田遗址共五处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勘探。湖西遗址还被列为上山文化遗址群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系列遗址之一。目前,长城里遗址相关区块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正在紧张进行中,我市上山文化遗址群考古发掘、《永康市上山文化遗址群保护总体规划》编制以及申遗预备名单项目文本编撰等相关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加快非遗项目转化创新 构建文旅融合新格局
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不是简单的复制,既要有匠人之心,又要有创新之意,在继承、传承的同时,推动非遗保护与产业发展、科技进步、巩固脱贫、现代教育融合发展。
推进“非遗+全域旅游”融合发展。非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现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提升景点景区的文化吸引力。市文广旅体局围绕非遗文化主题,以全市文化旅游区为载体,采取活态传承方式,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非遗旅游商品和特色非遗旅游路线,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使非遗项目融入“读、吃、住、行、游、购、娱、赛”八要素,促进了非遗文化与旅游的水乳交融,成功走出了“文旅融合·永康实践”的可持续非遗保护发展之路。目前,锡雕作品《喜团圆茶罐》、铸铁作品《一本堂铁壶套装》、钉秤制作技艺作品《中华龙秤》、永康铸铁作品《炊大皇铁锅系列》、浙江荣盛达锡制品有限公司的《玉琮锡罐》成功入选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名单。
通过“非遗+数字化”拓展传播途径。运用科技手段能更好地保护、整理、收集、记录非遗信息,突破传统意义上的非遗保护方式,提升非遗展示效果。为了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市文广旅体局开启了数字化工程,对非遗技艺进行数字化复刻。建立了五金文化街区,启动16个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金银、铜、锡、秤等4个系列的五金类非遗项目建设。初步确定入驻街区的传统五金工艺大师人选,上报《永康市传统五金工艺大师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同时,利用网络平台扩大宣传,促进非遗数字化传播,开发一批有地方特色的永康鼓词、十八蝴蝶、锡雕等传统艺术为代表的演艺作品,增强我市独特非遗的传播力、引导力。
鼓励“非遗+现代教育”一体化发展。将培养非遗继承人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与非遗技艺的新时代非遗传承人。为了加快非遗传承与现代教育融合进程,市文广旅体局创新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目前已在民主小学、雅湖小学等5所学校开设非遗技艺教学课程,培养广大师生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兴趣,发挥好非遗人才“传帮带”作用。
融媒记者 王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