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精神传千古 书稿读罢撼人心
——简评胡联章先生的《大宋胡公》
![]() |
![]() |
![]() |
![]() |
![]() |
![]() |
胡公精神传千古 书稿读罢撼人心
——简评胡联章先生的《大宋胡公》
□胡浙平
胡则——胡公大帝,在永康、在浙江乃至全国不少地方,千百年来都是深入人心、德高望重、富于传奇色彩的著名人物。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黄溍,曾在《胡侍郎庙碑阴记》里说道:“公本以助王师殄钜寇,庙食一乡,而其光灵无远弗被,能出云为风雨,农人咸以望岁者望于公。凡村墟里社,必为祈报之所,故公别庙,布满郡境,不啻数十百区。”天下有胡公庙三千,胡公故事口口相传,胡公香火长盛不衰。但胡公作为文学人物较多地出现在文坛上,似乎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胡公书院院长胡联章先生的《大宋胡公》手稿,深深为其九十二回、四十六万多字的大著而折服,感受颇多。
首先,《大宋胡公》主题纯正,情怀深刻。主题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大宋胡公》作为历史人物的传奇作品,突出表现了胡则入仕为官、忠于职守、心系百姓、善恶分明、充满智慧、勇于担当的精神境界,形象地体现了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人品与崇高官德;以历史架构、文学笔法,展现了胡公的家国情怀、为民情怀与人本情怀。纵观全书,祛恶扬善、福民兴邦、敢于担当这一主题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胡则在贝州,顶着各方压力,为民请命,遣返役夫十万,得罪了不少权贵。调任浔州后,他整肃吏治、鼓励农耕、“祷神除虎”、连破奇案,使得浔州上下同心,百姓安宁。再如,他奋不顾身惩剿地痞恶霸哨聚的“地狱山庄”,救出并抚慰弱小男女。又如在睦州、杭州任上,胡则修筑江堤,治水防灾,裁减冗吏,惩治贪官污吏,自己出资为穷人举行婚礼;在温州与山匪海盗斗智斗勇;在巡察路上打击贪官,放粮救民;还有他扶植龙井茶,捐资办学堂等。所有这些,无不展现了作品的鲜明主题,并贯穿于《大宋胡公》始终。
其次,《大宋胡公》人物有韵,性格鲜明。文学是人学。一部好作品,就是通过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大宋胡公》既用浓墨重彩来表现胡则这一主要人物,又精心塑造了陈思兰、钱淑贞、吴馨兰、胡东来、郭西往乃至施茶阿婆等众多人物。即使是地痞恶少、赃官贪吏,也个性鲜明。胡则,是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在小说的第十一回,胡则对随从说:“我之所以上本要求遣返十万民夫,是为朝廷着想,为百姓着想。”第十三回有一段胡则与猎人蒋征南、邹向北在路上关于吏治的对话。蒋、邹两人向胡大人反映了吏治的诟病,胡则说道:“我也生在农村,也经历过被小吏欺负的事,很有感触。有公权的人若有了私心,就会对社会和百姓造成危害,所以清肃吏治,是主政者的要务。”正因为始终心系百姓,所以即使面对朝廷权贵与地方豪强沆瀣一气,巧取豪夺,欺压百姓,胡则也坚持正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给朝廷递上奏章,为民请命。胡则每到一地任职,都十分关注吏治,着力整顿,为民申冤,为民办事,以吏治清风赢得民心。
再看几位女性人物的塑造。钱淑贞、吴馨兰两位女将,原在深山修行,为使命而下山跟随胡则。又如,胡则夫人陈思兰,她诚心诚意孝敬公婆,一心一意教子相夫,十分体谅丈夫,真心理解钱淑贞、吴馨兰,其贤淑美德,跃然纸上。《大宋胡公》刻画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值得细细品鉴。
其三,《大宋胡公》逻辑严谨,构思缜密。本人两次拜读了《大宋胡公》,仍感余意未尽。小说完整展现了胡则的人生之路与履历经纬,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胡则“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事件,包括整治钱荒、睦邻怀远、重辟平反、力保庄田、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培茶惠民、兴教扶才等卓著功绩。作品或以粗线条展开,或以细腻情节叙述,完整而丰满地展示了胡则的传奇故事。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细节描写是其艺术用心的重要表现。《大宋胡公》在这方面也很到位。如第十回,胡则与下属关于咸菜的对话,其生活常识既是为人们所熟悉的,又体现了胡则的人品,而且与胡则的仕历、功绩有着有机的联系。在第五十九回中,有一段在仙居皤滩勘察书堂用地的描写:“胡则一行来到山下勘察,只见前有秀水似龙,后有青山如麟,东有烟湖飘柳,西有登台胜境,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这既合乎读书、做学问所需的地理氛围,又特别富有雅意,显得声情兼具,精彩引人。第八十二回中,胡则从陈思兰在十五奎巷家中用竹篮装石、麻袋装泥拦水的方法中得到启发,想出了钱江围堤的举措。他还让人采用稻草绑肉的方法保证民工均能吃到红烧肉,调动了民工积极性。这两个细节,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在艺术上烘托了主人翁的形象。这部作品经作者精心构建、潜心打磨,堪称上品。
其四,《大宋胡公》叙事生动,情节曲折。如描写胡则离开浔州赴任睦州路上的历险故事。在地理交通上,浔、睦两州本就山水远隔。在小说中,山迢迢、水汤汤、人杂杂、险多多,展现得淋漓尽致。胡则遭遇到的处境,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都险象环生、步步惊心,总是让读者揪着心、提着胆。但因着胡则的足智多谋,或是随从的忠心奋勇,百姓的保护支持,他们化险为夷。在描述胡则履职朝奉郎行太常博士、知温州军事的故事时,聚焦点是剿山匪、灭海盗,为国去奸、为民除害。经一回回遭遇、一次次历险,理乱绪为直丝、化波澜为坦途,其情节之曲折,故事之生动,让人感慨。
《大宋胡公》善于运用“伏线”这一艺术手法。山匪海盗头目许武、许强一伙,原本就是小说前几回所描述的地狱山庄的凶神恶煞之人。地狱山庄被剿时,他们漏网潜逃,待过了三十多回目之后,他们又重新进入读者视野,而且是愈加凶恶狡猾,但最终没能逃脱连锅端的命运。小说的这一草蛇灰线,伏脉于千里之外的艺术手法,体现了作者驾驭故事的水平,增强了读者的好奇心与阅读兴趣。而钱淑贞、吴馨兰的出世、入世、归世,同样是运用“伏线”的高超表现。
其五,《大宋胡公》语言朴实,明快流畅。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大宋胡公》的语言简洁明快,有地方口语特色。“公道三千斤,难敌私利二小两”“为官不清正,不如回家捏锄头柄”等,既形象生动,又含义深刻,耐人咀嚼。小说每一回的标题都做了精心设计,既题文相谐,又诗意盎然。小说每一回起首的诗句,或借用胡公方岩签书,或引用胡氏家训,或由作者编撰。如第十九回“多行善事远邪魔,结局不需求弥陀。善恶从来终报应,人多势众又如何?”第四十六回“百对鸳鸯闹睦州,红鸾月老喜悠悠。男求婚牍女当嫁,祥气乐和盈四周。”第六十四回“自古人生否则通,浮云偏使月朦胧。花开半夜风宜静,雁渡长江影落空”等,皆独具匠心,颇多哲理。小说最后以归纳、赞美胡公功德及其精神的三言诗《胡公谣》作为收官,语言精练,寓意形象,朗朗上口,耐人回味。
总之,胡联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胡公》,无论是从思想导向、故事内容,还是文学特色来看,都堪称佳作,值得一读。
谨以小诗一首为结:
丽州自古出豪英,大宋胡公负盛名。
两字传家耕与读,一生出仕国和民。
江山到处留佳话,历史于今有定评。
大著缀联如锦绣,华章呈现喜长吟!
——拜读《大宋胡公》诗赠胡联章院长
(胡浙平,浙江省古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副教授,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曾任浙江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正院级巡视员)
《大宋胡公》封面
让胡公文化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胡联章长篇历史小说《大宋胡公》读后感
□应晓红
日前,喜闻胡联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宋胡公》成稿,我有幸先拿到手稿,怀着格外亲切又崇敬的心情,一口气读完这部厚厚的书稿。
胡联章先生饱含热爱家乡、尊敬先贤之情,不辞辛劳,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探寻文物古迹,以优美流畅的文笔写成了这部《大宋胡公》。先贤胡则的传奇人生和光辉业绩,如同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明珠,有的蒙尘日久,有的深埋地下。胡联章先生把它们寻找和挖掘出来,拂去岁月的尘埃,露出绚丽的色彩,并把它们联珠成串。《大宋胡公》按古典章回对话体创作,有九十二回、四十六万多字,内容丰富而翔实,文字朴素而厚重,感情细腻而真挚。小说以北宋名臣、浙江先贤胡则(胡公)的史迹履历为经线,以除恶扬善、福民益邦为主旨,吸纳民间传说,采用演义笔法,全景展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胡公形象。
胡则,有着满腔赤诚和家国情怀。胡则(963年-1039年),字子正,浙江永康人,永康第一位进士,开宋代八婺科第先河,官至北宋权三司使(计相),曾两次出任杭州知州,七十二岁以兵部侍郎致仕。他仕途坎坷,却不改变初心,始终忠心为国,爱民如亲。他在浔州任上,整肃吏治、鼓励农耕、“祷神除虎”、连破奇案,使得浔州上下同心、百姓安宁。后来,胡则接到了升职圣旨。浔州百姓本来相约在他离任时攀辕卧辙,而胡则却在深夜悄然离去,留下一片太平富裕,坦荡地“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正如胡则所言,为百姓做事是为官的本职。
胡则,有着高洁品性和为民情怀。他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多次临危受命。当时温州外有海匪,内有民怨,州政松弛,朝廷怕内忧外患激起民变,一道圣旨升胡则为朝奉郎行太常博士、知温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令其赴温州“灭火”。胡则到任后,智铲军霸、整顿军队,为冤死的渔民平反,归还所有被强征的渔船,并请求朝廷免温州三年赋税。又如在保卫台州一战中,胡则用声东击西之计,以两千五百兵马吓退了三万敌军,还俘获了数千人。本来这样的大事件完全可以上报朝廷载入史册,胡则却推辞不报功,且要求保密。朝廷对从贼者处罚甚严,如上报,这些降卒就完了。这些人大部分是被裹胁而来的平民,家中亦有妻子儿女。大家原想着退贼后能建立功勋,没想到胡则不为荣华升迁,只想着民生百姓,他不仅救了城里的几万人,也救了这数千降卒。正如胡则所言,为百姓着想是官员的本分。
胡则,有着雄才谋略和远见卓识。在收复临海一战中,为使百姓减少兵战之苦,他写下了值数万雄兵的《剿贼檄文》。《剿贼檄文》在各处张贴并经各地吏员讲解后,临海、黄岩、天台等地全民皆兵,贼寇成了无水之鱼。胡则胸有成竹,部署出兵。他带兵和平收复临海城,安抚百姓、收编降兵。临海百姓在军营附近等候,待胡则大军一出来,全都跪拜。正是有了胡则,才避免了临海城的兵祸,保一方平安。又如,宋天圣八年(1030年),全国起盐荒,朝廷将六十八岁的胡则从河北都转运使位上升任给事中、权三司使(计相)。胡则不负圣上重托,领衔改革,筹划“通商五利”之法,把官盐官卖改为官管商售,不仅解决了盐荒,亦促进了大宋商业发展。
胡则为官四十七载,享年七十七岁,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节,两扶相印,历践要途。他献策镇西、遣返役夫、智去虎患、整治钱荒、睦邻怀远、重辟平反、力保庄田、治理钱塘、改革盐法、兴教扶才、立训启后。宋明道元年(1032年),胡则虽年已古稀,仍直言极谏,奏免衢婺两州丁钱。他一心为民、敢于担当,百姓感恩,敬之若神,尊称其为“胡公大帝”。范仲淹为胡则作墓志铭。其中,他写道:“进以功,退以寿,义可书,石不朽,百年之为兮千载后。”胡则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封赏。他先后得到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的赞誉。毛主席、习总书记赞评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对他一生最权威的诠释。
胡联章先生将对胡则先贤的崇敬之情饱注笔端,以《大宋胡公》之鸿篇,再现了胡则的生平,通过深度发掘和细节描写,从故事旧闻中翻出有现实价值的新意,让读者触摸到胡公的人格魅力、温度。胡联章先生不是单纯去做“资料的集大成者”,而是潜心找寻先贤身上的人性之美、品格之真,于浩瀚史料中旁搜远绍,在勘典问籍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充分发掘先贤在为人、为官,甚至为夫、为友等方面的闪光点。读罢手稿,读者仿佛能穿透历史,触摸到一个真实的胡则,窥见胡则秉正崇善、清俭高洁的精神基因,看到胡则爱国为民、勤廉为政、敢于担当的人生底色,感受到胡则以民为贵、爱民为本、厚德重义的高尚情怀。
笔者通读后,掩卷沉思:胡联章先生笔下的胡则先贤缘何如此栩栩如生?我想,或许在胡联章先生的眼中,先贤的史事并不是一个个干瘪生冷的“研究对象”,而是有血有肉的时代新生,有呼吸吐纳,有丰足性情。也或因胡联章先生面对“他们”时,不是将之抽象为苍白的历史符号,而是视为一些可以平等对话交流的先贤之士。胡联章先生以翔实的文献构其骨架,以心心相印的真情化其血肉,丰满了其文、其人、其思、其情,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先贤身上的爱国为民、修身齐家、厚德重义、勤政清廉、耕读传家的精神品格及其教育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如今,胡则响亮的名字和不朽的功绩,渐渐淬炼为代际传承的胡公文化,如璀璨明星一样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天空。他所走过的历程、所创造的业绩、所彰昭的精神,积淀为永康乃至浙江的文化基因,并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版图上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更成为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五金名城的人格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必将在永康文化的基因图谱中闪烁着永恒的光亮。
言推古人,惠泽当下,是学鉴先贤的现实意义所在。
当前,胡公故里——永康正全面打造“世界五金之都 品质活力永康”。一个地方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其中包括文化的复兴。一座城市先进的设施、优越的环境,是其必具的形象,是城市的血肉和骨架。而独有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则是不可或缺的灵魂,犹如其精气神韵,是一座城市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胡公文化的精髓,更是永康文化的灵魂。天地有正气,民族有精神。我们所追随、敬仰、秉持的正气,根脉发轫于此,主体养成于此,更衍流躬行于此。当前,在永康发展的新时代历史征程中,我们更要积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胡公文化展现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和价值,绽放出更加绚丽夺目的时代光芒。
钱江奔流、方岩巍峨,是恒久的背景,河山之间就是宏大的舞台。《大宋胡公》中一幕幕胡公的历史剧,犹如历史的聚光灯,闪耀着文明的光亮,绽放着时代的光芒!
(应晓红,浙江中国科技五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永康市影评分会会长、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那时花开》作者)
胡则画像
胡则任职路线图
金榜题名
遣返役夫
整治钱荒
胡公文化 总第87、88期 主办:胡公文化研究会 胡公书院 主编:胡联章 支持:古山镇党委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