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亦少年
——读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归来亦少年
——读陈行甲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有感
□陈有福
今年春节,我偷闲读了陈行甲的人生笔记《在峡江的转弯处》。这是近几年来难得让我动容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模糊了我的双眼。
陈行甲出身底层,他与母亲有着特殊的感情。作者第一部分写的就是自己的母亲,与其说是回忆母亲,不如说是献给母亲的颂歌。作为与陈行甲同时代出生的人,我对于那个年代的贫困感同身受。他在县委书记任上与多位巴东贫民结亲,甚至是最穷的亲戚。有人说他是“作秀”,其实,从他成长的人生履历来看,他的母亲早年就培养了他悲悯的情怀,教他怜贫恤弱的品性、干净做人的道理。有一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有一邻居经常到他家借盐吃,但很少看到他们还过,甚至因为面子的缘故,他们时常换不同的孩子来借。但是,他的母亲从来没让他们空手回去。少不更事的陈行甲问母亲,总说借,总不还,为什么还要借给他们?母亲拉下脸呵斥:人不到活不下去的地步,怎么会借盐吃?我们不借给他们,他们就没地方借了,以后不准你说这种话!母亲在他心中就是菩萨的模样。
作为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寒门出贵子”“学而优则仕”是陈行甲人生的最真实写照。全书第三至第五记,讲述他从大学毕业后,在基层的工作经历、清华校园生活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游学历程。“当官”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一直都摆在主流地位。我们地方婺剧闹台场中的“三跳”,淋漓尽致地演绎了“当官”文化的精髓。小时候看婺剧“三跳”,最不喜欢白面慢悠悠踱着八字步,手捧朝笏往前一伸一伸的。许多年后明白,“当官”何不是慢慢向上“爬”?指日高升、连升三级、万里封侯是多少从政者的梦想!当然,这个梦想于陈行甲来说实现得非常顺遂,甚至步步惊喜。他从县矿山公司安全员做起,4年后担任县外贸局副局长,再7个月后,担任团县委书记。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祖坟冒青烟了”。
陈行甲放弃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来到湖北峡江大山深处担任巴东县县委书记,领着5000多元月薪。5年来,他坚守“作为一个县委书记就是党的一个地方形象代言人,头顶三尺有党性”的信念,勇往直前,铁腕反腐,以命相搏,将87名官员和奸商送进监狱,还给了巴东一片清朗的天空,并被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可以想象的是,他的仕途将是一片光明。然而,正如他的书名一样在峡江之处转了个弯,以一篇深情的《再见,我的巴东》,通过微信朋友圈与50万巴东百姓道谢并道别。读到这里时,我们看到的陈行甲不仅是一位率真的诗人,更是一位浪漫的当代骑士。
辉煌的仕途,止于峡江转弯处。
突然,我想到了我们的南宋状元陈亮,在江湖上驰骋纵横半生,终于登上了理想的仕途之时,却在赴任途中戛然而止,不禁令人唏嘘。而陈行甲在仕途上冉冉升起之时,却急流勇退,辞去公职,投身到公益的浪潮之中,选择了与世俗意义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从仕途到公益,这样的机缘巧合,却是沿着本人的内心方向前行的,可谓爱他所爱,无怨无悔。倘若说前半生他是随波逐流无法选择,那么人生的下半场他是主动选择。正如该书封面上所写的:“经历过辉煌与荒芜,忠于灵魂,重启人生。他的人生之路,远看是前行,近看是归乡。”
无论陈行甲的选择如何,不变的是他的一心为民的初心。读着陈行甲的这本书,读懂他的一颗赤子之心,学习他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怀,学会任何时候都要守住做人的准绳与底线。这对于我们当今的党员干部有着更为现实的警示教育意义。
归来亦少年,祝福陈行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