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自由的孩子更快乐
这位80后妈妈为子女开启“体验教育 用心看见”的空间
![]() |
![]() |
![]() |
心灵自由的孩子更快乐
这位80后妈妈为子女开启“体验教育 用心看见”的空间
“现在养个孩子为什么这么难?”在育儿过程中,一些年轻父母常有这样的感叹。时代变化太快,传统育儿方法在不少科普书籍上往往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各种育儿理论充斥市场,令人无所适从,不少夫妻因育儿理念不同而争论不休。
目前,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性早已被广大家长认可。有许多家长好奇,学心理学的人在育儿方面会有什么不同吗?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市80后心理咨询师郑婷琴给出了答案: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运用一些心理学知识,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就会对我们的教育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J
家家有本教育经
不忙着报兴趣班
反而带孩子自驾游
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对于郑婷琴来说,边玩边学才是最有趣的。在其他家长忙着让孩子上兴趣班时,郑婷琴不但没给自家孩子报任何班,反而带上孩子一起自驾游,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场,疫情前的每个暑假,我都会带孩子去旅游。在旅途中,孩子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3月25日,郑婷琴翻开手机相册,与记者分享自己和一对儿女曾经去过的城市及发生过的故事, “你看,这是我们在西藏拍的照片。我们一起穿过了西藏无人区,一路上看着流星从天边划过,孩子因为高原反应一边流着鼻血,一边感叹流星真美。当时,一家人团结一致,被星辰和爱包围着,一点也不觉得害怕,现在回忆起来真是既精彩又刺激。”
“我们一路走走停停,吵吵闹闹,这便是自驾游最精彩的部分。因为未知的前方,总会出现各种问题,也会出现各种意外惊喜。无论发生什么都有家人的陪伴,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也会齐心解决。在旅途中,我发现我们在教导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治愈我们。”郑婷琴说。
在旅行的过程中,孩子会遇见各种不同的人、事、物,便会对此感到好奇。他们的好奇会让习惯快节奏的大人稍微慢一点,甚至停下来,陪孩子一起去发现、探索。
在多次旅行后,郑婷琴细心地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面对陌生环境不再胆怯;对形形色色的人有了更多包容;沟通能力、社交能力更强了;面对困难的态度也变得更积极、自信。“这些变化都是潜移默化的,会逐渐影响孩子的一生。”郑婷琴说。
“这个周末,我计划带着孩子去挖藕、爬山,还约了几户家庭一起去。在我看来,亲近自然是比语言、阅读和文字更重要的早教。”郑婷琴说,大自然是孩子最天然的教室,让孩子亲近自然,学会打开感官去迎接自然之美,是帮助孩子回归本真自我,激发孩子好奇心与创造力最直接的方式。
王祉彧(右一)与西藏儿童合影
郑婷琴与儿子在武义参与户外活动
不给孩子设限 鼓励他们尝试喜欢的事
在一般人看来,心理学意味着深奥难懂,不要说中小学生,就算是大学生,也未必能搞得很明白,但郑婷琴却认为心理学是学生的法宝。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帮助青少年思考世界,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每个周末,郑婷琴都会给孩子们开设心理学课程,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郑婷琴告诉记者,最近的课题是“什么是快乐竞争力”。提起“快乐竞争力”,记者也是一头雾水,了解后发现,原来成功不一定能带来快乐,但快乐却能带来成功。
“当我们感到快乐时,积极情绪会使我们大脑中多巴胺、血清素水平升高并产生和保持更多的神经连接,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积极情绪也是应对紧张和焦虑的一剂良药,能够提高我们在高压情境下的意志力、专注力。”郑婷琴耐心地解释。
在郑婷琴的影响下,14岁的女儿王祉焕和9岁的儿子王祉彧对心理学也颇有兴趣。说起王祉焕,郑婷琴满是欣慰:“我好几次发现她翻看我的心理学书籍,还曾告诉我她也想成为心理咨询师。听到她的想法,我觉得很意外。我告诉她,你可以自由地追求你喜欢的事物,不用和妈妈一样,但她却坚定地说这就是她所喜欢的。”
郑婷琴认真地说:“心灵自由的孩子更快乐。身为父母,千万不要给孩子设限。要鼓励孩子去尝试自己喜欢的事、热衷的事,这是让孩子积极面对生活的第一步。一旦孩子有了梦想,他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时间的宝贵。”
多做观察者 引导孩子学会解决问题
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过程中,郑婷琴善于通过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作为父母,我和其他人的愿望是相同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不同的是,我懂得更多心理学知识,能掌握更多有关孩子的信息,能对孩子在成长中表现出的各种行为做出更为客观、准确的判断,从而采取更恰当、更合理的处理方式。”郑婷琴说。
郑婷琴同记者分享了一件事。近期,她发现王祉彧开始喜欢咬手指,面对这样的不良习惯,她并没有像其他家长一样出声提醒,反而是默默拉起孩子的手,与孩子随意地聊天。郑婷琴解释道:“出声提醒反而会加强他的心理暗示,这时候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才是最好的。”
除了帮助孩子改正坏习惯,还要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郑婷琴认为,咬手指其实是焦虑的表现之一。她猜测是孩子上学后,面对新环境、新的学习内容,难免会有一些焦虑的情绪。焦虑是种很常见的情绪,为人父母能做的就是多观察,善于发现孩子情绪的变化。
从事心理学教学三年,郑婷琴也帮助不少学生家长解决心理问题。郑婷琴认为,应该给予孩子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孩子如何解决问题,会比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好得多。
“父母应该当好观察者的角色,及时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帮助他们舒缓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但最终还是要由孩子来解决问题,父母在一旁适当引导即可。”郑婷琴说,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心态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孩子,家长也需要有一个好心态。
郑婷琴结合自身经验支招。她认为,家长要多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跟上孩子的脚步。掌握一些孩子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技巧,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针对出现的问题,要给孩子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循循善诱,促使他爱学、会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引导孩子不但学会求知,更要学会做人,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专家支招
教育孩子
需要三位
“教师”共同努力
胡利曼 国家亲子咨询师,浙工大永康五金学院博雅导师
带着孩子们走进大自然,同时让孩子们的心灵、精神拥有一片自由、温暖、安全的田野:那里没有是非对错,没有条条框框,没有竞争压力,只有真实的你我……这位家长的育儿之道,值得其他家长思考。
在“内卷”和“躺平”这两种应对教育大环境的方式中,这位80后妈妈乐于“接受内卷,积极躺平”,为孩子开启“体验教育,用心看见”的空间。这种教育方式难能可贵,需要一定的认知水平和能量支持。
有时候,我们都太把“父母”这个名头当回事,举着“爱”与“责任”的大旗,塑造孩子这个完全不一样的个体去开启属于他的人生旅程。未曾想,父母用力过猛,孩子压抑逃离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在优势教育资源有限的现状下,非赢即输的竞争压力,是父母抵不住“内卷”最大的原因。“追求优秀”是人性的本能,“我要比你好”是进步的动力。本能加动力,就形成了大多数人“急匆匆”“浮躁”的现象。各种补习班、兴趣班,各种教、各种学,以“结果”为导向,全然忽略了一个概念“儿童是人,不是小大人”,儿童有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所需营养,而非跟随大人亦步亦趋长成父母所希望的样子。
身心健康第一位,学业有成第二位,是所有家长和教师必须认识到位的。儿童确实依赖教育,儿童离不开教育。但教育远不止于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
真正的教育分为三种: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后,有人曾问过我:“是不是应该要求家长多学习,多参与儿童教育?”我的回答:“是,也不是。”
不管有没有这部法案,所有家长都要注重学习成长,参与儿童教育。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和希望,德智体美劳,身心健康,情商逆商,综合素养……不是光靠学校,也不是光靠家长,而是需要自然、事物、人为这三位“教师”的共同努力。
融媒记者 王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