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要闻

将调解指导、纠纷化解、线上诉讼送到群众家门口

“共享法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将调解指导、纠纷化解、线上诉讼送到群众家门口

  “共享法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本报讯(融媒记者 颜元滔) 3月22日,在江南街道园周村“共享法庭”内,村民们围坐一起,通过屏幕倾听古丽法庭的法官讲解各类法律知识。“法条与案例相结合,通俗易懂,像合同、婚姻家庭、继承等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内容,老百姓都能听明白。”园周村村干部胡爱英说。

  “开庭不耽误做生意,我要为这个‘共享法庭’点赞。”不久前,经济开发区黄城里电子商务创业园“共享法庭”审理了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当事人也对这次庭审体验赞不绝口:“过去,老百姓都觉得解决纠纷要上法庭很麻烦。有了‘共享法庭’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法律诉讼便民服务。”

  记者看到,“共享法庭”内的陈设很简单,显示屏、电脑是室内最显眼的硬件。但在简单的背后,是“共享法庭”打破了传统法庭服务乡村振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增编、不建房,一根网线一块屏”,将司法服务载体和触角向基层延伸。

  去年以来,我市聚焦人民群众在司法服务中的堵点难点,加快推进“共享法庭”建设工作,将“共享法庭”建设成为家门口的司法服务点。围绕人民群众对司法服务的需求,我市在偏远村(居)优先设置“共享法庭”15家,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围绕人民群众对学法用法的需求,将“共享法庭”打造成为家门口的普法宣传窗。此外,我市在园周村、大陈村等特色旅游村(居)、人员密集的村(社)设置“共享法庭”8家,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司法服务就在身边。

  作为“龙山经验”的发源地,我市将“共享法庭”作为深化“龙山经验”、推进诉源治理的重要平台之一,着眼最大限度聚合解纷资源,建立“1法官+1庭务主任+N调解员”的工作模式,将乡贤、村(居)干部纳入其中,通过“共享法庭”开展调解大讲堂、代表委员座谈等方式,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尽可能唤醒基层解纷力量。例如,借鉴“龙山经验”行业版经验,黄城里电子商务创业园“共享法庭”就是市法院聚焦电商行业买卖合同纠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多发易发等特点设立的行业“共享法庭”。该“共享法庭”邀请具备相关知识的行业调解员担任庭务主任,并配备一名法官,以精准赋能的形式将调解指导、纠纷化解、线上诉讼送到群众家门口,真正实现纠纷不出产业园。

  同时,我市将“共享法庭”作为乡村振兴法治水平提升行动的重要平台,在“共享法庭”开展“法官包村三个一”“法治守护青少年”等活动,进一步提升群众法治意识。

  截至目前,我市通过“共享法庭”网上立案201件,指导调解120次,开展在线诉讼活动233次,助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


永康日报 要闻 00001 “共享法庭”打通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 2022-03-23 永康日报2022-03-2300014;永康日报2022-03-2300015 2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