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政·专版

视线投向角落 温暖沁入人心

市民政局以“小站点”构建民生服务大平台

  视线投向角落 温暖沁入人心

  市民政局以“小站点”构建民生服务大平台

  社会工作者,是一个很平凡又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虽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怀揣着爱,投向那些需要帮助的角角落落,默默播撒着温暖的种子,为他人带去阳光和希望,构建起民生服务大平台。

  近年来,市民政局以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为基础,以社工服务机构培育为抓手,以镇(街道、区)社会工作站建设为平台,大力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在疫情防控、社区工作、弱势群体帮扶、基层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爱自闭症儿童活动现场

  “我捐一勺米”活动现场

  助人自助

  传递爱与希望

  乍看“社工”这个词,很多人会以为是社区工作者。但“社工”更多的是指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本质区别。社会工作者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助人自助为服务宗旨,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专业手段,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问题,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

  胡红美是市曙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一名社工。2011年,胡红美查出患有乳腺癌。做了手术后,她心情一度陷入低谷。但在病友李兰贞的劝导下,胡红美重振信心,积极面对生活,还与一起治疗的病友组建了“永康温馨之家”微信群,互相鼓励加油。

  病友王用花是湖南人,在永康没有多少亲朋好友。做了癌症手术后,她辞去工作,一个人在家待了4年。在医生的推荐下,她加入“永康温馨之家”微信群,跟着微信群里的“姐妹”一起学习太极拳、功夫扇、八段锦,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2019年,在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市曙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去年,该中心策划“温暖相拥——乳腺癌防治帮扶”公益创投项目,积极对接市妇联、健康教育所、妇保院和老年体协等单位的资源, 请来专业老师教授技巧,开展练瑜伽、太极拳、功夫扇、禅舞等活动,为更多患者带去温暖的力量。

  随着社工队伍不断壮大、服务平台不断增多,社工的服务领域也在不断拓展。他们坚守一线,参与疫情防控,协同社会治理,助力共同富裕,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精准化提供了支撑。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社工陈敏坚守一线,每天6时出门,19时回家。多日的劳累,陈敏最终病倒住进了医院。“春节这几天,很多社工都没有休息,说不累不怕那是假的,但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我们要有这份担当,为打赢这场‘疫’战尽可能地出一份力。”陈敏说。

  “幸福站”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随着社会对社工需求量的增多,实体化运行的社工站逐渐增多,成为困难群体的一个“幸福站”。

  据悉,社工站运用个案、小组等方法,对特困对象、低保对象、残疾人、“三留守”人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特殊群体开展入户走访、关爱扶助、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社会支持、政策宣传等活动,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筑牢民生保障底线。

  “社工站是民政工作的一线阵地,服务于民政工作领域的困难群体,以‘小站点’构建民生服务大平台。”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周秋旭说。

  俞国芝是市阳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一名社工。2020年9月,她在一次入户走访活动中,发现了辍学在家的小成(化名)。原来,小成的父母均有听力残疾,平时靠文字交流,父亲在工厂打工,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因为父母文化水平低,母亲还时常因为住房问题焦虑抑郁,与小成缺乏沟通交流。小成初一辍学后,很少说话、外出,与家里关系闹得很僵,甚至与父母发生肢体冲突。

  俞国芝向小成分享自己从事社会工作的初心,并耐心倾听小成诉说一个人成长的无奈和孤独,明白了他想要融入社会,但自己有社交恐惧,不知道如何面对别人。通过描绘家庭结构图和社会生态系统图,俞国芝从个人、家庭、亲戚、社区、社会五个层面设计实施帮扶计划,对接所需的资源,从改变整个家庭互动模式入手,提高小成的社交能力。在多方努力下,小成顺利回到校园,继续学业。

  如果说市阳光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关注到了大群体的需求,那么市肯纳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则是重点聚焦到了一个“小切口”的需求。

  市肯纳社会发展工作中心是一家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以“用心肯定 用爱接纳”的理念,致力于自闭症儿童、唐氏综合征儿童以及发育迟缓儿童的康复训练学习指导。该中心专门推出符合家长和孩子需求的个性化训练项目,帮助家长了解儿童心理,掌握科学的干预训练方法,关注儿童及其家长心理发展,倡导社会接纳、关注特殊儿童。

  同时,该中心不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帮助有需要的儿童获得全面、科学、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康复干预课程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服从意识。“我们希望通过理论和实操指导,帮助家长提高干预技能,实现居家为孩子开展干预训练,帮助孩子尽快融入社会,更好地成长。”该中心负责人吴小娇说。

  基层社会治理开启“合唱”模式

  3月21日,记者在西城街道社会工作站看到,几位老人正躺在按摩室的床上,排队等着社工按摩服务。“我们社工站免费将技能教给想要学习的人,唯一的要求就是他们要来当志愿者,为他人服务。”该社工站负责人、玖玖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理事长徐江波说。

  徐江波介绍,按摩室隔壁是公益书法培训班,楼下还有提供心理咨询的个案室和可开展培训的活动室,着力通过工作站培养专业化、技能化人才。

  一直以来,西城街道社工站以对政府非行政职能的补充为己任,结合民政部门对社工站的工作要求和自身的优势,明确了“民生实事延伸、养老服务帮扶、深化基层治理、社区志愿者队伍和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四大工作清单,确立了以“社会组织培育、社区服务策划、弱势群体关爱、退役军人优抚、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咨询、服务技能培训、居家养老指导”为重点的服务内容。

  作为基层民政事务的协作单位,西城街道社工站根据市民政局和西城街道分发的低保户数据,半年来开展入户探访活动15次,完成24名低保低边对象的信息采集,发现6名急需帮助的群众并开展个案帮扶工作;发挥退伍军人优抚工作的特长,为独居老兵提供家政服务、美食制作、关爱陪伴等服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专项培训,为50多位“宝妈”解决心理浮躁、抑郁等问题,为13位“宝妈”提供了个案服务;免费培训专业服务人才,组建了5支综合志愿服务队;下一步计划实现全街道村社覆盖。

  与此同时,该社工站不断进行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你好 邻居’是我们现在正在打造的品牌。我们深入紫荆花园小区等地开展‘我捐一勺米’‘重阳节孝亲生日会’等邻里活动,传播‘睦邻友好 守望相助’的邻里文化。”徐江波说,该社工站通过“我捐一勺米”活动,从小孩入手,让父母家长参与活动,破冰邻里关系。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们开展的活动就是为融洽邻里关系、构建互帮互助的和谐社区提供载体。”徐江波说。民政工作的开展让他们深度挖掘了老年群体的需求,力所能及匹配服务。未来,该工作站将继续深入开展“你好 邻居”活动,培养小孩的感恩之心,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孩子尊老敬老的思想,培育良好风气,让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获得邻里的关注和照顾,乐享幸福晚年生活。

  建立社工站,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是对基层民政工作的有力补充。与西城街道社工站一样,我市诸多社工站的建立有效破解了基层民政力量薄弱的难题。社工们能在一线精准了解个案需求,将被动的民政服务转化为主动、个性化定制服务方式,并积极对接资源,提供多元的专业化服务。与此同时,社工站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政府与社会群体组织之间的联系,可以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让民政服务开启社会“合唱”模式,进一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新格局。

  接下来,市民政局将聚焦“共治共享”,构建基层治理一网统管良序场景,创新社区与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新增镇级社会工作站7家,实现镇与街道全覆盖;积极发展社会组织,培育社工人才,新增持证社工200人。

  融媒记者 何悦


永康日报 时政·专版 00004 视线投向角落 温暖沁入人心 2022-03-23 永康日报2022-03-2300006;永康日报2022-03-2300007;5801705;永康日报2022-03-2300009;5801704;永康日报2022-03-2300010;永康日报2022-03-2300008;永康日报2022-03-2300011;永康日报2022-03-2300012;永康日报2022-03-2300013;永康日报2022-03-2300014;5801706;永康日报2022-03-2300015 2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