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金融消费,别“踩坑”
浙江银保监局最大程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些金融消费,别“踩坑”
浙江银保监局最大程度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您好!您不要急,您这个信用卡逾期情况……”“3·15”前夕,记者来到“12378”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浙江分中心,电话声此起彼伏,话务员柔和的声音,一遍遍抚平另一头焦躁的情绪。像这样的电话,浙江分中心每天都要接听近500个。
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话题,在这几年日渐升温。一老和一少,是金融消保的两个主要群体。老人家要警惕各类非法集资,养老金要捂好,不要被骗。年轻人要建立理性消费观,避免陷入网贷陷阱。
在金融消费维权方面,每天都会发生形形色色的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监管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行动起来。
记者获悉,除了加强“12378”浙江分中心建设外,2020年,浙江银保监局又在原浙江省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原浙江省银行业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指导浙江省银行业协会和浙江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发起成立了浙江省银行业保险业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省银保调委”),各地市也相继成立了银保调委,为全省的金融消费纠纷提供解决通道。
金融维权五大途径
如果生活中遇到金融消费权益疑虑,可通过以下渠道,获得相关金融消保知识或维权信息:
1.可拨打银行保险机构官方客服电话,或在银行保险机构的官方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中的“一站式投诉”模块进行投诉;
2.拨打“4006057178”行业咨询投诉热线,省银保调委受理涉及银行保险机构的咨询投诉后会快速处理;
3.前往各地市银保调委或就近的矛调中心与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协商处置;
4.线上寻求“金融共享法庭”调解;
5.拨打“12378”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投诉维权热线,咨询银行、保险类维权问题。
四大领域易“踩坑”
这份金融权益提醒请收好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跟“钱”打交道,如何更好维护自己的权益,避免“踩坑”?值此“3·15”之际,浙江银保监局根据常见的金融消保问题,梳理了四大主题的指南,为广大市民日常金融消费保驾护航。
金融数字化信息安全
网购时,一定要在电商平台上与卖家沟通,而不是通过短信、微信、电话等渠道联系客服。涉及退货退款时,同样需在电商平台提供的官方渠道上进行相关操作。
不随意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不轻易点开陌生的网址链接,更不要轻易透露自己的任何个人信息。
警惕陌生电话或微信加好友。QQ和微信并非实名,任何人都可以将名称改成子女的名字,头像改成一样的照片,要注意鉴别真伪。消费者要妥善保管敏感金融信息,切勿将银行卡、身份证、保险合同等重要单证轻易转交他人,以免被恶意使用或非法买卖。
老年人投资注意事项
投资前做到“四看三思等一夜”。
“四看”是一看融资合法性,包括企业营业执照、金融牌照或许可等。二看产品宣传,是否含有“稳赚不赔”暗示;三看经营模式,是否有实体项目、资金去向等;四看集资主体,是否主要面向老年等特定群体。
“三思”主要思考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产品及市场行情、产品是否符合市场规律、自身经济实力是否具备抗风险能力。
“等一夜”是指一定要避免头脑发热,先征求家人和朋友的意见,拖延一晚再决定。不要盲目相信造势宣传、熟人介绍、专家推荐,不要被高利诱惑盲目投资。
年轻人借贷注意事项
首先是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其次要看清借款合同条款,是否存在霸王条款或欺诈性表述。签订合同时,还要留意是否存在阴阳合同,贷款是以本金计算利息的,遇到贷款10000元到手8000元,并且对方堂而皇之地声称扣取利息的情况,应当坚决予以拒绝。
贷款时还要注意保留证据。无论对方是否属于套路贷,在贷款的各个流程中都要保留相关的证据,注意收集贷款合同、费用凭证等资料,必要时可以采取拍照或者复制等措施,确保在纠纷发生时能够提供必要证据。
不过,最重要的是,年轻人需坚持理性消费观念。尤其在透支消费时,应合理规划资金,秉持“量入为出”科学消费观,做好个人和家庭资金合理安排和管理。
警惕非法“代理维权”
发生金融维权时需理性,切勿为维权而陷入“黑中介”。非法代理维权行为挤占正常投诉维权渠道和资源,扰乱金融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危害社会稳定。若不幸陷入“黑中介”代理维权陷阱,消费者应保留相关证据,及时报案,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钱江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