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文化·西津

作家杨铁金因《永康日报》走上写作之路

他把浓浓乡情当作创作源泉

  作家杨铁金因《永康日报》走上写作之路

  他把浓浓乡情当作创作源泉

  昨日,记者获悉,金华市作家协会会员、我市教师杨铁金的首本散文集《慌不择言》付梓。该书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由“真言”“幻言”“杂言”三个篇章组成,精选作者杨铁金1999年至2020年的81篇作品,包括散文、读后感、人生感悟等,语言平实、感情真挚。

  “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结识了一些副刊作者,像杨铁金老师一样耐得住寂寞一直坚持写作的并不多。”在《慌不择言》的序言中,《永康日报》原总编辑吕子尚这样写道。

  杨铁金是一名语文教师,也是一名写作爱好者。他笔耕不辍30余年,钟情乡愁题材,作品大多关于家乡风物和乡土人情,常见于《永康日报》等报刊。在交流过程中,杨铁金坦言,自己之所以能与写作结下多年的缘分,与报业、报人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1988年是杨铁金中师毕业分配到武义工作的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永康报》(后更名《永康日报》)上看到“我的家乡”征文启事,便抱着尝试的心态投稿了。“没过多久,我收到了邮局寄来的奖金单子,金额是3元。”杨铁金说。他的首篇散文作品《我那黄土坡的家乡》被刊登在《永康报》上,从而激励他开启写作之路。

  身在异乡,杨铁金时刻挂念着故乡的山水和人事。每逢周末,他总要回永康走一走,深入田间地头,感悟家乡的变化。回到居住地后,他将一腔乡情倾注于纸笔,用文字创作故乡的“情感坐标”,并积极携作品向报刊投稿。

  作品投稿多了,作者与编辑部的距离也近了。时任《永康报》编辑的蒋伟文向杨铁金提出建议,表示他在写作时可以多考虑“读者意识”,站在读者的角度来写文章。“如果你是为自己而写,那作品就会充斥更多个人色彩,而缺少能让人共情的东西。” 蒋伟文提出了一个让杨铁金印象深刻的问题:你的作品写出来是给谁看的?

  经过思考,一个答案逐渐在杨铁金脑海中成型:“我的写作要面向家乡读者。”这句话成为他日后写作的道标,贯穿了他的写作生涯。

  杨铁金与报纸的缘分还不止于此。2005年至2006年,他应编辑朱一虹邀请,在《永康日报》开设“铁金说事”时评和“永康民间故事释读”两个专栏,并连续十多年被评为积极通讯员。

  工作之外,杨铁金坚持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投入写作。他的文风质朴平实,毫不矫揉造作,就像一名老友在耳边闲话家常。有人评价,杨铁金写的都是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作为土生土长的永康人,他的文章总是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慌不择言》对我来说,是一个写作阶段的结束。”杨铁金说,“慌不择言”有两重含义,一是怕读者不能理解,二是唯恐自己表达能力不足,言不达意。“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凡是写作者,大多陷入过自我质疑的困境,杨铁金也曾一度因此封笔。而《慌不择言》的出版,意味着他终于和自己达成了和解。

  “生活中一些独特的东西,只有你才能发现;同样的,一些想法只有你自己才能表达,这是很可贵的。”杨铁金说。

  今后,他想做三个“读懂”,一是读懂陈亮,写一些关于陈亮的感悟;二是读懂永康,完成一部取材于家乡的长篇小说;三是读懂自己终生从事的教育事业,书写自己的教育理念。

  融媒记者 高婷婷


永康日报 文化·西津 00007 他把浓浓乡情当作创作源泉 2022-03-10 永康日报2022-03-1000006;永康日报2022-03-1000009 2 2022年03月10日 星期四
浙B2-20100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