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粮食生产主动权 走出粮食安全新路子
《“田保姆+田长制”助力粮食稳产保供》入选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把住粮食生产主动权 走出粮食安全新路子
《“田保姆+田长制”助力粮食稳产保供》入选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本报讯(融媒记者 潘燕佳) “春耕备耕就要开始了,种子储存情况怎么样了?”3月6日,市农业农村局农技专家夏声广前往芝英镇桥里村,指导种粮大户开展春耕工作。
这是我市“田保姆+田长制”助力粮食稳产保供实践的一个场景。作为工业强市,我市通过当好“田保姆”,创新“田长制”,落实政策先行、金融服务、五优联动等措施,强化技术集成、数字赋能、长效跟踪等手段,走出了一条耕地保护、粮食安全的新路子。不久前,这项实践入选省乡村振兴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据悉,我市通过政策撬动与农技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打出“田保姆”组合拳,巩固粮食生产主体地位。按照“谁种粮谁受益,谁多种就优先支持谁”的政策导向,我市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用于配套补贴,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去年,我市规模种粮直接补贴2600余万元,同比增长38.7%,种粮大户和户均种植面积相较2010年分别增长了10.78%、44.07%,规模化率达86%。同时,我市相关部门还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推出粮食生产专属贷款,降低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贷款利率,减轻种粮大户负担。
粮食销路一直是农户较为担心的问题。对此,我市连续三年出台《五优联动工作方案》,提高试点品种收购价格,鼓励农户种植五优联动品种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减负的“二增一减”,同时制定早稻和晚稻订单奖励机制,切实解决规模种粮大户销售的后顾之忧。
“田保姆”解决了“谁来种粮”问题的同时,我市创新推出“田长制”,着力解决“怎样种粮”问题。在我市146个粮食功能分区,都设置了“田长制”耕地保护责任区公示牌,上面清晰记录功能区名称、面积、涉及村、管理单位等内容,强化村民们耕地保护意识。
记者了解到,为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质量,我市以责任网格化,在全市推行“市、镇、村、户”四级“田长制”,明确市分管领导为总“田长”,市农业农村局为“田长制”单位,对功能区实行定位、定量、定人管理,推行“一功能区一标牌”和网格化巡查监管,切实推动耕地保护工作下沉、关口前移。
我市还以数字赋能为依托,推进“肥药两制”全程数据化“一件事”改革,实现“农资购买—农资使用—农产品追溯—农废回收”全数据链互通,全力构建农业绿色发展新格局;依托全国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区域和“声广植保”微信公众号的技术优势,打通粮食生产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水稻长势一键查看,技术难题一键诉求,护航粮食安全。
为确保各级“田长”责任落实到位,我市完善镇级“田长”争优制,以一月一主题乡村振兴擂台赛作为考评指标,对各镇(街道、区)进行月排名、月通报,鼓励通过科技创新、数字赋能等手段,稳定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村级“田长”定期开展巡查和宣传工作,及时劝诫、制止并报告违法违规行为,保障良田粮用;户“田长”加强所经营地块数量、质量和生态的管理,助力稳产保供,形成长效跟踪强化管理。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上级相关精神,突出数字引领、变革重塑,组织实施持续擦亮‘三农’金名片行动,打造更多具有永康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助力粮食稳产保供。”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