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一警情三推送”机制
掀起矛盾纠纷全量化解新攻势
□通讯员 应彩君 融媒记者 童英晓
本报讯 “杨某原本是我厂里的小工,此前他已经病愈出院。现在他不幸离世,我很难过,但要我以工伤亡故名义赔偿120万元,我做不到。”近日,市经济开发区某机电公司负责人田某说起这事,一脸焦虑。
10月22日18时53分许,因工伤病愈出院后在家休养的杨某被发现意外猝死在出租房。之后公司与死亡家属双方因是否属工亡存争议,且赔偿金额差距巨大,遂引发争端。为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该纠纷被民警依据“一警情三推送”工作机制推送到基层治理“四平台”。开发区调解委员会、市人社局等部门接到推送后,立即会同市公安局组建调解团队开展矛盾化解工作。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双方达成了共识。最终,该公司出于人道主义精神支付给死者家属12万元整抚恤金,该起复杂纠纷圆满解决。
其实,这是我市深化“一警情三推送”机制的一个缩影。市公安局深入开展“三能”专题实践活动以来,紧盯困扰群众的各类烦心事,聚焦矛盾纠纷引发“民转刑”“刑转命”的最大风险点,立足警源治理和矛盾纠纷源头全量化解,创新推出“一警情三推送”机制,构建“党政统领、数字赋能、公安牵引、部门共管、群众参与”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格局。
据悉,今年以来,在“数字警云”不断迭代升级的基础上,我市着手研发出婚恋感情纠纷预警感知模型,打通民政、妇联等部门数据,再依托“数字警云”,实施积分管理法。同时,推出随警调解工作模式,组建“和事嫂”“乡音调解队”等调解类社会组织,覆盖全部村居和规上企业,一旦发生感情纠纷,同步指令相应调解力量到场协助,实现“家事不出门”。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成立了由心理咨询师、网格员、妇联“格姐”、乡贤等人员组成“宣讲团”,开设“夫妻夜校”,为相关人员开展“入校学习”,根据纠纷成因定制观看宣传片、一对一交流等不同学习内容,为夫妻和谐相处提供滋养,多渠道、多手段为矛盾纠纷化解提供支撑。
在网格化推送、流程化监督、实绩化考核等层层智治手段加码下,不断优化完善矛盾纠纷智治模型,有力掀起了矛盾纠纷全量化解新攻势。1月至11月,全市纠纷警情重复报警同比下降18.29%,民转刑案件同比下降24.82%,化解率提升到99.4%。目前,“一警情三推送”机制已获评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警务十大创新案例并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