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浙师大教授郑逸农助力永康中学教育教学改革
“非指示性”智慧课堂已成永中“金名片”
■教师节特稿
□通讯员 徐卫东
近10年来,在永康中学的校园里,人们常常会看到一位高大帅气、儒雅随和,拎着电脑包行色匆匆的学者。他就是对永康中学教育教学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乃至对我市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特级教师郑逸农。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引领历程,“郑教授”已成为永中教育教学改革的代名词,“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已是永中的一张“金名片”。
郑逸农是“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的创立者。2000年,在多年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究的基础上,他开创性提出了“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意为教师和学生都要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是:把人当人,自主成长。20年来,“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和升级。
从2010年起,永康中学就在郑逸农指导下,开展了“非指示性”课堂教学改革。郑逸农深入课堂,针对每个授课老师的课堂实际,一一列出各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紧接着,他顺势开展了一系列的理念引领行动。他多次有针对性地作了“非指示性”课堂教学的讲座,让“非指”理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身体力行,带头上示范课,让老师们直观零距离地感受“非指”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模式。
2010年10月,郑逸农领衔永中骨干教师组建了36人的永康中学精品课堂工作室。该工作室教师常态化开展定期定点的公开课、观摩课和磨课、评课等教科研活动,引领全校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从2011年4月开始,郑逸农带领永中教师又积极开展了永康中学教育共同体(永康中学、溪岸初中、油川初中、石柱初中、前仓学校、舟山初中)活动,采用课堂展示、实验创新、教授评课、专家讲座、方圆论坛、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聚焦常态课堂,实施有效教学。在这些活动中,郑逸农都是引领者和参与者,至2020年10月此活动已开展了27次,永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也由本校辐射到农村初中。
在2012年9月举行的永康中学“非指示性”课堂教学现场会上,郑逸农专门安排听课教师自主择班、推门听课,促进教师专家间的互动交流。
2013年1月,郑逸农为了让课堂评价能够从模糊评价提升到相对科学的量化评价,制订了“非指课堂”教学评价表,并数易其稿,打造“非指示性”课堂教学模式,“三要素,五步骤”课堂流程清晰明了,效果显著。现在,“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已深入永康中学教师心中。如今,从永康中学精品工作室中培养出了省教坛新秀1人,金华市教坛新秀3人,永康市教坛新秀9人。永康中学也被评为省教学改革先行学校。
郑逸农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严谨治学。为了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他每次深入课堂都用笔记本电脑快速记录课堂的细节,并作随评与总评。他评课犀利,针对性强。曾有一位社会法治的青年教师上了公开课后,郑逸农对这堂课从学生意识、学科意识、技能意识3个维度深刻剖析,指出不足之处。这位教师当时觉得很委屈,跑到草坪上躺了很长时间进行思考。最后他下决心,继续按郑逸农的要求干下去。现在他已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想起那段往事,他说:“引领者都没有嫌弃放弃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退缩呢?幸亏有郑教授的督促与指导,他严格要求的那段时间,也是我们进步最快的时候。”
为了将课堂教学改革的点滴经验与教训进行提升归纳,每逢假期,郑逸农都要给永康中学精品工作室成员布置作业:写一份精品课教学设计;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根据课堂实录,撰写一篇课例研究报告。假期结束,郑逸农对该工作室成员在假期中完成的100多篇教学设计、教学论文和课例研究报告等一一认真审阅和批注,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这种严谨踏实做学问的作风令人钦佩。
不仅如此,郑逸农在引领永康中学课改的同时带头写读书心得笔记,写论文做课题研究。至今郑逸农已出版3本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非指示性”教学在中国知网上文献总数159篇,被引用1036篇,被引核心期刊34篇。
作为浙师大第一批外派附中的校长,郑逸农为了能使永中教师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积极搭建各类平台。浙师大的电子图书馆成了永中不少教师经常浏览的地方。自2009年挂牌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永康中学以来,郑逸农都积极参与每年一届的永康中学校本研讨周,并邀请专家莅临指导。专家们带来最新的教育理论,高效的课堂展示、精准的学术与学科指导给教师带来理念的更新及专业水平的提升,促使永中构建了“非指示性”教育教学理念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助力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也助力我市教育的发展。
郑逸农为浙师大实习生颁发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