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深度报道

文章导航

  我市走出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新路径

  已有51个村被录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名单库

  □融媒记者 秦艳华

  经过10多年努力,我市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有51个村被录入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名单库,累计培育9个批次45个村,培育数量连续5年居金华市前茅。我市一批古建筑得到了修缮保护,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发扬。

  近日,记者走进舟山镇舟二村、芝英镇芝英一村、象珠镇雅吕村、前仓镇大陈村,探寻我市古村落有效保护利用的方法途径。

  提升村干部

  业务素质和实操能力

  “没想到舟二村近两年变化这么大。”芝英镇芝英七村党支部书记应高兴深有感触地说。

  7月上旬,我市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培训班开课。应高兴与50多个来自我市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村的村干部一道,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学习培训。

  在舟山镇端岩村文化礼堂,大家听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及文保点审批和古建筑修缮等相关政策的介绍;在舟二村、缙云县壶镇古街等地,大家实地参观学习,拓展工作思路。

  走在舟二村青石铺就的古街上,大家边欣赏青砖黛瓦、雕栏镂窗、老街幽巷,边探寻工作思路。“我们村也有一批古祠堂,通过有效保护和利用,可以改善环境,还能进一步丰富业态。”应高兴说,这次学习收获颇丰,既了解相关政策,还进一步明晰村庄今后发展方向。他回村后第一时间召开党员干部会议,分享学习体会,结合实际分析相关政策落地情况,商讨村庄发展下一步计划,齐力助推乡村振兴。

  去年,芝英镇芝英七村成功列入省第八批历史文化重点村落项目名单,计划三年内投入省市(县)配套资金,以及自筹资金,共计3000多万元,助推村庄蜕变。今年,该村计划投入500多万元,着手修缮5座祠堂,同步实施街面改造等。

  据悉,近年来,为了提升村干部业务素质和实操能力,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市每年定时举办乡村振兴培训班,每次遴选几十名美丽乡村创建村“领头雁”前往金华农民学院等地培训。“培训学习旨在增强基层管理人员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认同感、责任感,增加业务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舟山镇舟山古民居。

  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古民居

  舟山镇舟二村保留着上百幢清末至民国初古建筑。其中,80多幢有历史记载。宗祠、民居、店铺、古井、骑街楼等建筑分布在村子里,水系、街巷格局均保存完好,整体形态保存较为完整。

  2014年,该村全面启动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建设,充分利用悠久历史资源,因地制宜推进。为此,村里组建村级领导小组,全面商讨落实具体对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党员一对一负责古建筑制度;创新完善不定时检查、年终评奖、激励先进等机制,营造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村里还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合理保护开发利用古民居。

  该村充分挖掘利用民俗文化,比如,举办正月龙灯闹元宵、清明黄氏祭祖、五月古民居文化节等;引进中国根艺美术大师黄宽宏的“宏天根雕艺术馆”、徐一飞家庭展示馆等,引来各地游客参观。去年,该村共接待游客31万人。

  “舟二村共整合省市(县)以奖代补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省市(县)配套资金比例为1:2。”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芝英镇芝英一村整合省市以奖代补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建设,并多次举办高层次论坛,邀请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以及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等十多所艺术院校知名专家出谋划策。目前,该村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业态不断丰富,村强民富愿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象珠镇雅吕村、前仓镇大陈村通过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全面改善了村庄环境,丰富了业态,激活了美丽乡村。如雅吕村近几年整合资金3000多万元投入建设后,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大陈村通过挖掘“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发展乡村旅游,2020年吸引游客达184.7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734多万元。

  舟山镇舟二村古香古色的祠堂内景。

  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金名片”

  近年来,我市根据“修复优雅传统建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复兴悠久传统村落,营造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让其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金名片”、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的重要成果。

  我市还出台了《永康市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同时,各部门强化资源整合,形成合力。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广旅体局等到场指导工作,并提供资源、项目和政策支持;财政局提供财力支持,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又好又快落地。此外,我市还结合“乡村振兴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对历年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村和数据库内村落“管护”以及业态培育等情况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强化历史文化村落管理。各镇街区高度重视,通过镇、村两级联动,在重点村成立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领导小组,腾出专门办公场所,设立相关机构,按照“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进度要求,有序推进保护改造工程。村民积极参与,自发出工出力出资。

  目前,芝英镇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象珠镇、唐先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前仓镇后吴村和大陈村、石柱镇塘里村、舟山镇舟二村、芝英镇芝英一村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前仓镇后吴村、古山镇胡库下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舟山镇舟二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前仓镇大陈村、石柱镇塘里村、舟山镇舟山古民居被评为国家级3A级景区;前仓镇后吴村古建筑群、芝英镇柏川村陈大宗祠等被评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传统村落承载着悠久传统文明和深厚历史文化。通过保护利用,古村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我们要不断激活美丽经济,助推产业布局转型升级。”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市因地制宜,大胆实践,根据不同村庄特点、类型,在展现村庄个性的同时,采取不同保护利用方式,走出了一条保护古村落古民居的新路径。

  石柱镇塘里村古道老房一景。


永康日报 深度报道 00003 2021-09-01 永康日报2021-09-0100005;永康日报2021-09-0100006;永康日报2021-09-0100007;永康日报2021-09-0100008;永康日报2021-09-0100009;永康日报2021-09-0100012;4672690;永康日报2021-09-0100010;永康日报2021-09-0100011;永康日报2021-09-0100013;4672691;永康日报2021-09-0100014;永康日报2021-09-0100015;永康日报2021-09-0100016;永康日报2021-09-0100017;永康日报2021-09-0100018 2 2021年09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