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西津吟风

文章导航

  追“光”二十年,开花亦是缘

  □徐立斌

  初识先生,是学生时代语文课本中一篇名为《中国姑娘》的节选。那时不知道作者鲁光先生是我老乡,却因为那篇节选,知道了“女排精神”。甚至后来每每新闻报道中出现中国女排的身影时,便能想起那篇文章。这是我对先生最初的了解。

  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开始喜欢乡邦文化。一次听到鲁光先生在家乡举办画展的消息,我才得知,原来先生是纯正的永康人,并从那次画展中,对先生画的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先生的作品,我斗胆地冠上了“大写意”“乡情浓”“老顽童”“感性人”的标签,甚至问了一些渠道,想收藏一幅先生的作品。奈何刚工作不久,囊中羞涩,未能如愿。

  2015年,鲁光先生把平生佳作如数捐赠给家乡,市政府以此开设了“鲁光艺术馆”。开馆那天,我像个小粉丝一样,早早地簇拥在现场。现场人潮拥挤,距离先生大概有七八米开外,见先生精神抖擞,举手投足间尽显文人的气息和画家的洒脱。随着人潮,我仔细观看了艺术馆的展出,第一次对先生的履历有所了解。

  尔后至今的数年间,我时常会独自或带着女儿前往鲁光艺术馆,细细品味先生的作品。女儿也从开始的懵懵懂懂,到我说博物馆那边一个老爷爷的展览,她便能知道是画牛的那个老爷爷。

  也是在2015年偶然的一次机会,我遇到了一本鲁光先生的大写意绘画画册,上面有先生的签赠,当下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这一发便不可收拾,渐渐地,只要有和先生相关的签赠书、信札、手稿、珍贵版本的图书、特殊意义的字画等,我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买下。例如,先生1973年4月3日送给同事“鼎华”的一本鲁迅《门外文谈》;又如1986年,先生与著名作家赵丽宏、漫画家法乃光在新安江参加笔会时的一幅合作;又如1987年5月31日先生用右手(后来先生都改为左书)写给武汉体育学院蔡友聪教授的一通四页信札;在先生担任《钓鱼》杂志总编时写的《展望牛年钓事》手稿等等,零零散散收集了数十项,一直放在家中书架,时而拿出品阅。

  “我来报社的情况,你可能是了解的。说真的,就我本意来说,是不想过来的。一是担子太沉,怕挑不动,……但是,许多的事是不由自己的愿望决定的,党组作了决定,……作为一个党员,除了服从,也不好说别的了,不过既然到了报社,就得认真干,出点力,对党组织负责,对群众干部负责。我是竭力而不为。这是我来社前后的心境。”这是1985年12月10日鲁光先生写给中国体育报报社上海站同事一封信的节选,信中的他没有过多的掩饰和客套,而是如实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事。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了先生对事业的忠诚和个性的率真。

  2020年初,因为疫情,有了更多时间来收集先生的东西。一次,在旧书网上偶然看到了一本《中国姑娘》,因为封面是牛皮纸所印,与往常所见大为不同,便仔细询问卖家。原来是一本盲文版的《中国姑娘》,且印数极为稀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将该书收入囊中。其实,内心来讲,哪怕价格再高,我都已经做好了势在必得的准备。

  前日,经过师友推荐,将这些鲁光老师的东西,传阅到了“鲁光艺术促进会”的几位师兄师姐那边,得他们抬举,说这些东西珍贵,甚至世上无二,特别是那本盲文版的《中国姑娘》更是连鲁光老师本人都前所未见,并希望我能捐赠给“鲁光艺术馆”永久陈列,言下又怕我不舍得割爱。殊不知,从开始收集这些东西开始,我便希望有一天可以捐赠给“鲁光艺术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先生,关注先生的“女排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

  今日终于见到先生,受教于先生足下,百感欣喜,将《中国姑娘》这本书递给先生的时候,更是无法用言语表述。

  儿时怀揣见到先生的梦,弱冠时仰望,青年时的无心插柳,时至今日的相见……“种树开花亦是缘”,是最生动贴切的写照了。

  先生也早早准备了写给我的一幅墨宝:“有心人。”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先生的三个字,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将这幅字挂在书房、挂在心上、挂在工作中、挂在生活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天下间是没有难事的。因为所谓的难事,只要有毅力、有决心、有恒心,都能化解。只要有心,万事皆能实现。

  中为鲁光,右为徐立斌


永康日报 西津吟风 00014 2020-11-11 永康日报2020-11-1100005;永康日报2020-11-1100006;12412344;12412641;永康日报2020-11-1100007 2 2020年11月1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