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安居梦
□施朝腾
年逾花甲之年的我,经历两次建房、三次买房的人生旅程,终圆了我的安居梦。每念及此,酸甜苦辣、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我的童年适逢天公不作美时期。一家九口蜗居在一间仅有20平方米的老房里,最像样的家具就数老爸结婚时的一张花床,姐妹几个挤在一张用旧门板铺就的床,中间以一个老掉牙的旧衣柜相隔,床头边就是一大一小的两只便桶。在那个年代,这是一般农家的标配,人畜同为一室的也并不少见。而我只能在楼上以两只木箱、支一块木板将就。
11岁那年,父母咬了咬牙,决定把小平房拆了造房。东借西挪,总算把造房子必需的木料、平瓦等材料费基本凑足,但没有墙怎么行?西边、北边两堵墙是泥土墙,所需几百立方米泥土,是父亲利用冬闲时光,用肩膀一担一担挑回来的。东南两堵墙,由于空间太小,不能再打土墙,只能用砖墙。家里已经实在拿不出钱来买砖了,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年天大旱,距家三四里路的太平水库都已见底,库区移民的瓦砾堆成了我们淘砖的好地方。外墙要用稍微好一点的,内墙用的就是基本上不成形的砖块了。
母亲健在时常自嘲“我们家竖屋是鸟叼草窝”。就这样,靠父亲坚韧的双肩和汗水,终于造起了一家人能勉强遮风挡雨的“赤脚楼”,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但碰到已出嫁的姐姐回娘家要小住几天,我还是要去找伙伴搭铺解决。记得有一年冬天,我去朋友家搭铺。不知是这位朋友忘了还是其他缘故,我晚上8点左右过去,一直等到11点才等到他来开门……那个夜晚,我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全家老少住上宽敞的住房,不再有这样的窘境。
30岁那样,我家趁改革开放之机,在小镇新开发的西街批了可造四层楼的两间店面房。一家子虽然略有节余,但对造房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先造第一层,记得黄沙是一家子和亲朋好友十几人到溪里捞的,其他建材挑最便宜的买。
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给第一层安上多孔板,本想缓一缓再上第二层,可不久即发现楼面漏水严重,一楼根本派不了用场。这真是应了本地的一句俗语——挑盐过水歇不得啊!只能咬紧牙关上第二层,该省都省了,挑梁的钢筋是不能省的。为了省几个运费,我与妹夫去大园东钢材市场买两根26毫米直径的螺纹钢,用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驮着往回拉。
时逢三伏大热天,十几里路不知流了多少汗、喝了多少水。到了桥下水库大坝脚下,我精疲力竭两眼一黑,就失去了知觉。妹夫赶紧丢下车子把我扶到阴凉处,一阵子抓痧,所拧到的皮肤都已乌黑发紫了。一阵子后,我慢慢苏醒过来。幸遇一位好心的拖拉机手见状,帮我运回这2根钢筋……十年艰辛路,经两代人的拼搏,这幢店面房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终于让我们家圆了安居梦。
后来,我洗脚上岸进了城。40岁那年,分到了单位的集资房,两室两厅一厨一卫,还首次拥有我那梦寐已久的小书房。地处县城最繁华的地段,生活极其方便。美中不足的是,因毗邻商业大厦,冬天阳光太少。恰逢坐落在市民广场旁边的四方小区推出最后一幢房子,我赶紧预订了一套,正赶上50岁天命之年搬进了新房。170多平方米,带阁楼,露台有80多平方米,设有鱼池、菜地,还可养花、种树。石桌、石凳一摆又是露天餐厅,正面对四季如春、夜晚热闹非凡的市民广场。马路上车水马龙,永康江碧波荡漾在窗前缓缓流过,远山、蓝天尽收眼底。来我家玩过的朋友都称之为“空中别墅”。
转眼10多年一晃而过,随着时光推移,新的问题又逐步显现:步入花甲之年以后,爬楼梯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尤其是外出回家或要拎点有分量的东西时。未雨绸缪,经多方考察,又在金华湖海塘旁边的绿城海棠花园买上一套房子。是东边套,单元内有两部高速电梯,又快又稳。房子三面花草树木环绕,南北均为落地门窗,小区胜景一览无余。底层是架空层,设有休息室,还有不少健身器械,下雨天也有去处。小区人车分流,到处花团锦簇、绿草成茵、鸟语花香、十分清静,实在是颐养天年的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