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文旅动态

文章导航

  两处古建筑

  首登“国保”

  我市实现零的突破

  □记者 马忆玲 童英晓

  16日,国务院印发通知核定并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2处,以及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50处。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了解到,金华地区这次上榜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新增数量全省第一。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后吴村古建筑群和下柏石陈大宗祠正身列其中,可谓是实现了我市国保单位“零”的突破。

  后吴村位于我市南端,隶属前仓镇,距离城区约15公里。该村起源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经过近800年的风雨洗礼,现已发展成为拥有800多户的大村。

  有人称颂后吴为古建筑的博物馆,此言不虚。后吴古村落形态较为完整,村内水系、巷道格局基本完好,房派分区及古村落边界清晰。古村落中保存着近百幢宋、元遗迹及明、清各个朝代的祠堂、厅堂、书院,还有年代悠久的民居、商铺、桥梁、庙宇等。这些诞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乘着时光这叶扁舟,在这座村落相遇。

  在后吴的古建筑中穿行,抬头、俯身、远观、细瞅,皆可寻到雕绘精湛的抬梁、牛腿、斗拱、柱头,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人物等图案更是栩栩如生。不夸张地说,走进古建筑群,宛若走进了一条历史长廊,其间包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研究江南明清大木建筑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后吴村支书吴世媚欣喜地告诉记者,该村古建筑群第一次入选“国保”,这个成绩实在鼓舞人心,“它鞭策着我们后吴村的村民,将更加重视对古建筑群的原生态风貌的保护。”

  民间一向流传着“永康有两个半祠堂”的说法,此次上榜的陈大宗祠便为其一。陈大宗祠位于芝英镇下柏石村。村内古迹众多,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的陈大宗祠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同时,它也是我市规模最大的宗祠之一,总面积约890平方米。

  据《永康柏石陈氏宗谱》记载,这座宗祠的背后所凝聚的是三代陈氏族人的人力、物力、财力。俯瞰陈大宗祠,可见其布局规整,中轴对称,为五开间三进合院式。前、中、后三厅逐级升高,其寓意为步步高升。粉墙黛瓦、朱栏飞檐,好一派恢弘气势。宗祠梁架上的各色彩绘在浙中地区宗祠的建筑中也较为罕见。

  项羽曾感叹:“富贵不归乡,如衣锦夜行。”古人的宗族观念很强,而宗祠无异于家族子孙点滴荣誉的记录者。保存完好的陈大宗祠不仅独具观赏性,还可作为研究永康地区清朝早期的宗族制度的实物特例。


永康日报 文旅动态 00014 2019-10-23 永康日报2019-10-2300008;永康日报2019-10-2300009;11233503 2 2019年10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