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创新大调解模式
“调解员+人大代表”
合力化解矛盾纠纷
□记者 徐敏
本报讯 22日下午,经济开发区采用“调解员+人大代表”的多元调解模式,成功调解一起因工伤赔偿引起的劳动纠纷。
该起劳动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分别是来自四川珙县的林某和开发区某工具公司的胡某。调解过程中,金华市人大代表胡一勇、林惠珍,我市人大代表林洪广与开发区劳动保障办公室调解员一起,细致了解纠纷双方当事人对纠纷的陈述。
原来,林某是胡某的员工,2017年5月到胡某的公司做压铸工,按计件算,月薪约5000元。去年4月13日,林某在公司压铸车间工作时,因操作不慎被机器顶针弹伤左眼,公司紧急将其送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医治,并第一时间支付医疗费用。市一医诊断:林某左眼球穿通伤,左眼球内异物,左眼创伤性前房积血、视网膜裂孔和脱离。后经相关部门认定和鉴定,林某属工伤,其劳动能力鉴定为七级伤残。
此前双方私下已经进行调解,但就相关赔偿金额未能达成一致而产生纠纷,最后向开发区劳动保障办公室求助。开发区劳动保障办公室负责人李洪喜便约请当事人双方来到开发区进行调解。
人大代表和调解员们在了解纠纷的来龙去脉后,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依法依理依情地向双方阐明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双方在核算工伤赔偿标准上指出了存在问题。通过调解,当事双方现场达成和解,并就赔偿金额达成协议,该劳动纠纷得到圆满化解。
开发区人大工委主任黄高升表示,此次劳动纠纷调解是开发区在探索大调解体系建设基础上的一次创新,也是开发区人大工委结合代表联络站工作,为人大代表搭起高效履职、打通联系和服务人民群众“最后一公里”平台的有益探索。通过人大代表主动参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充分体现出人大代表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阀”作用,不断将代表参与化解社会矛盾工作同代表履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和履职质量,把更多纠纷化解在基层,最大限度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发生,为开发区的平安、和谐、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