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期影视文化沙龙启幕
《榫卯》点映:铭刻渐逝的乡土家园
□通讯员 王莉
6月29日下午,第五十七期影视文化沙龙——电影《榫卯》点映活动在天行国际影城举行,国内知名演员马跃、市影视办、影视办特邀影评员、影视协会会员及社会各界影视文化爱好者共50余人到场观影。
《榫卯》是由甘小二自编自导的古建筑题材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以中国传统古建筑的文化精髓“榫卯”来指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思想交锋。导演甘小二认为,建筑是成年人的积木,而乡愁是全人类的话题,希望通过本片可以引导观众对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关系的反思。《榫卯》在第一届塞班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音乐等多项提名,主演马跃也凭借本片获得了最佳男主角奖。
在与现场观众分享电影创作感受时,马跃介绍,为了拍摄本片,投资方从福建买下片中宏大的古建筑,分解成一砖一瓦空运到拍摄基地,从打地基开始,按照剧情需要一步步将剧中祠堂从无到有完整重建,用顺拍的方式足足拍了一年,体现了十足的工匠精神。他认为,电影表达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流失的一种忧虑,希望通过影片重新唤起人们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以及引发对经济发展是否要以失掉优秀传统文化为代价的思考。
观众互动环节
观众1:请问,您怎样解读我们中国古代建筑文化?
马跃:我在出演这个片子之前,对古建筑没有任何的了解,所有的了解都是来自《榫卯》的拍摄。拍摄期间,我浑身都是泥,每天和从山里的工人们在一起,到最后都不是在表演,而是像拍纪录片一样。我对古建筑的感受也来自于陈文远,他是一个建筑工程师,他所钟情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却被钢筋水泥丛林压得窒息,只能发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流失的呐喊。
观众2:最后,匾额找到了吗?现实中的祠堂也建成了吗?
马跃:陈文远一直在寻找的匾额,最后是在棺材的底下,跟着妈妈走了。电影是按祠堂重建一步一步顺的,影片最后祠堂建成,现实中也是重建了一座完全恢复的古祠堂,最后挂上了“颍川世泽”的匾额。
观众3:经过一年时间的拍摄,您对宗祠文化有着怎样的理解?
马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一个家族没有家祠,就没有家族传承记忆。家祠,就是一个家族的文化,它不仅要记在老人心中,最重要的是要记在年轻人心里,这样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通过年轻一代一直传承下去。
观众4:影片最后,陈文远和妻子所代表的中西文化的分歧最终消除了,但您对于这种和解或者融合怎么看?
马跃:这部影片其实还有另一个结尾,就是陈文远站在山顶,迷茫地看着一片云雾。导演本质上是钟情于中国古代文化,但是面对现代经济飞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却不断流失的窘境,他没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剧情简介
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对城市化、现代性产生了怀疑和抵触,决定辞职,返回家乡农村生活。妻子是房地产设计师,坚决反对陈文远的返乡计划。此时,陈文远在工地遇到了自己的父亲,原是他千里之外的家祠亦被买来此地。父子异地重建家祠。然而,作为家祠灵魂的匾额,却一直不知所踪,讳莫如深的父亲不辞而别。直到陈文远一家三口在母亲祭日返乡,他才终于明白了父亲对母亲的感情,以及父亲不愿碰触的内心伤痛。最后,陈家祠完美重建,而他记忆中的那个乡土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