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市一医

文章导航

  城市“救心人”托起“心”希望

  ——记“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市一医心内科骨干医生

  因患者通常病情危急重,心内科(心血管内科)被称为距离死亡最近的科室;因时常与死神搏斗,该科医护人员被称为距离死神最近的人。作为省县级龙头学科,市一医心内科现有8名医生,其中金华市名医3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近日,记者走进市一医心内科,采访该科3名骨干医生——科室副主任、主任医师王云乡,主治医生潘一帆、朱振忠,看他们如何在实践中挑战“生死时速”、提升患者获得感。

  □记者 李梦楚

  王云乡

  坚持到底

  不破楼兰终不还

  初见王云乡,只见他看起来比新入职的年轻医生大不了多少。事实上,已在医学路上摸爬滚打了18年的王云乡,是市一医心内科的一员“老将”了。

  高考前,向往机械专业;高考后,填报了医学专业。王云乡就这么“歪打正着”地踏上了从医路。2000年从江西医学院本科毕业,2007年从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毕业,2012-2013年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修,18年来,王云乡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竭力为病人解除病痛的同时,王云乡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为病人提供便利?有一次,一名基础疾病较多的病人因心律失常入院治疗。治疗过程中,病人认为自己反复就医给家人增添了不少麻烦,产生了放弃治疗的想法,王云乡耐心开导,最终成功进行了手术。

  因该病人基础疾病较多,在其好转出院后,王云乡仍与他保持联系,为他解决隐忧。病人也总是习惯性地到医院找他、给他打电话。记者不禁要问:“经常接到病人的电话,不烦吗?”王云乡坦言:“工作电话多了确实会对生活有所影响,但医生的几句话就能帮助病人打消疑惑,让他们少走弯路,还是值得的。”

  “都说‘最多跑一次’,如今信息获取便捷、传播迅速,医生也应该尽量让病人少跑路。”基于这种考虑,每每遇到门诊病人需要检查时,王云乡总是让病人留下微信号,让那些病情相对稳定的病人完成检查后先回家,利用医院微信公众号查询检查结果,医患之间通过微信联系,王云乡诊断后及时提出后续治疗建议,避免病人在医院焦虑地等结果、找医生。

  从医路上艰难险阻,医生也难免会打退堂鼓,但王云乡说,身为医者,还是要以坚强的毅力与病魔奋战。采访最后,他以王昌龄诗《从军行七首·其四》与从医者共勉: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潘一帆

  不忘初心

  用所学治病救人

  潘一帆出生于1985年,2008年从温州医学院毕业后加入市一医心内科,2016-2017年曾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修学习。

  为什么学医?潘一帆说,自己小时候身体不是很好,在医院看到治病救人的叔叔阿姨们,就对这个职业产生了向往。当自己真正当了医生,他也在思考:医生的价值在哪里?

  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潘一帆很受触动。前不久,一名急性胸痛患者被紧急送到市一医胸痛中心。手术中,患者心脏骤停,生还的机会微乎其微。潘一帆似乎听见一个声音在说:“放弃吧,除非奇迹发生。”还有另一个声音在说:“再坚持一下,再努力一点,患者还有可能活过来。”抢救团队没有放弃,而奇迹也真的发生了。经过坚持不懈地抢救,患者恢复了心跳,术后被送往ICU继续治疗直至康复。

  回忆起这名患者,潘一帆在心有余悸的同时,也更明白了医生的职责所在:“市一医胸痛中心成立至今,共接诊了1200多例患者。对于这些患者而言,抢救时间越短生存希望越大。我们越努力,病人活下去的机会就越大。当我们实实在在地为患者挽救生命、解除痛苦,那是无法言说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这种自豪感和成就感还来自患者时时刻刻的“惦记”。曾经,市一医心内科收治了一名50多岁的心绞痛患者。因信息了解不畅,患者刚开始并不积极配合治疗。潘一帆得知后,详细地告知患者和家属诊疗方案及潜在风险,一丝不苟地做好术前准备。最终,潘一帆的真诚赢得了患者的信任,患者积极配合成功完成了手术。

  “几年过去了,我和这名患者仍时常联系。每到夏天,他总是从自家田里摘点葡萄带到医院来。”潘一帆说,医生与许多患者就这样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他也希望自己不忘初心,坚守当初许下的从医誓言,继续用自己的所学、所能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朱振忠

  全力以赴

  只为保患者平安

  与潘一帆一样,朱振忠同样出生于1985年。“念初中时,家人不幸骨折。当时我想,如果我能当医生,帮助家人、帮助别人解除病痛就好了。”原先,这个念头只在朱振忠的脑海里一闪而过,直到2004年,他考上了山东潍坊医学院,正式走上了学医路。

  2009年,朱振忠毕业后加入市一医心内科大家庭。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收到锦旗的场景,那是2018年夏天,一日,正在值班的朱振忠被拿着锦旗的患者家属团团围住,锦旗上面写道:“感谢人民医院朱振忠医生,医德高尚、妙手仁心。”

  原来,一日朱振忠上完夜班正准备回家,恰巧遇到因突发眩晕被家属紧急送往市一医心内科治疗的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后,朱振忠得知该患者已是95岁高龄,患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已有31年并安装了心脏起搏器,14年前因起搏器电池耗竭在杭州一家医院更换了起搏器。根据心电图等检查,朱振忠确诊该患者为起搏器电池耗竭。

  因患者病情危重急,朱振忠立即打电话向轮休在家的心内科主任赖长春告知病情。赖长春了解情况后立即回院支援。手术中,患者多次发生室颤(即心脏骤停),幸亏心内科团队抢救及时,几次将患者从生死边缘拉回。考虑到普通起搏器只能解决心率慢的问题,不能排除再次发生室颤的可能,抢救团队与家属协商后决定为患者安装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手术成功后,患者再也没有眩晕和室颤发作,家属别提有多高兴了。

  市一医胸痛中心成立后,王云乡、潘一帆、朱振忠作为心内科值班医生每天24小时候诊,比起以往又加大了工作量。“尽管医生的工作确实很辛苦,但看到一个又一个在生死边缘的病人转危为安,想着医生少睡几个小时,可能性命垂危的病人就抢救回来了。这么一想,就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朱振忠说。


永康日报 市一医 00013 2019-01-30 永康日报2019-01-3000005;永康日报2019-01-3000006;永康日报2019-01-3000007;永康日报2019-01-3000010;永康日报2019-01-3000011;永康日报2019-01-3000015;永康日报2019-01-3000018;永康日报2019-01-3000008;永康日报2019-01-3000012;永康日报2019-01-3000016;永康日报2019-01-3000019;永康日报2019-01-3000009;永康日报2019-01-3000013;永康日报2019-01-3000017;永康日报2019-01-3000020 2 2019年01月3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