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岩抗倭十八勇士
□ 舒启华
自元末明初以来,渐有日本国(古称倭国)武士、浪人、海盗和走私商人入侵我国沿海骚扰,烧杀掠抢,奸淫民女,无恶不作,被国人称为“倭寇”。倭寇入侵,致使我国东南沿海不得安宁,百姓流离失所。
永康秀岩胡老东,是个名传八婺、医术高良的外科郎中,尤其擅长伤科,金枪伤药更显奇效。老东,身怀武艺,尤擅轻功。三年前,倭寇于浙东沿海滋事欲入侵内地。时年届五十的老东担心本村遭难,自发组织秀岩卫家守土勇士队十八人,自任教导,传授武艺。队中最年长的胡如雄二十五岁,最小的胡如鹰年仅十三岁。经过三年来的训练,各式武艺均有长进。
参军抗倭
是年十月初冬的一个夜晚,十八勇士手执青栗棍排练正欢,忽有一人匆匆朝老东走来,俯身在老东耳际轻声嘀咕。随后,老东招呼大家暂停训练,说义乌和永康两县矿工为开采相交界的八宝山银矿利益之争,打架斗殴已历半年。因永康距矿区路路途较远,人数又不及义乌人多,因此老根叔速来秀岩村求援。说完,老东即令胡如雄率十八弟兄速速驰援,并说这次驰援主要目的是,迫使义乌、永康两地官员出面调解,以维护两地矿工合法权益。
戚继光(1528—1587年),字元敬,号南塘,山东登州(今蓬莱)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八月,时年17岁,父病逝,他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被擢为署都指挥佥事。三十五年(1556年),任浙江都司参将,隶胡宗宪所部。三十八年(1559年)领兵救援台州。五月歼灭入侵桃渚(今临海东)倭寇。在浙江沿海岑港、海门卫两次战斗中,歼敌千余人,自己伤亡也不少,最后战胜倭寇。得到浙江总督胡宗宪的称赞。领兵实战中,威继光萌生了自己招募兵员加强训练,组成一支戚家新军的念头。报请直浙总督胡宗宪获批准。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天某日,戚继光因事途经义乌,正当他带领随从在山间赶路时,猛然听见山背面喊杀声震天。原来是漫山遍野的老百姓在械斗,参加械斗的男女少说也有几千人。
戚继光站在高处,发现不远处的山坡上还站着几个官员穿戴的人。于是赶到官员穿戴人的面前,双方互相通报了彼此官职与姓名。地方官员原来是义乌县令赵大河。赵大河向戚继光禀报了这场械斗的来龙去脉。原来,在义乌与永康交界处近邻的这个山区发现了银矿。义乌百姓纷纷前来采矿。永康民众听说后,也蜂拥前来挖银。由于双方互不相让,各自召集人员聚众械斗。两地百姓为争矿挖银械斗断断续续,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夏天打到了冬天。赵大河说完之后,戚继光心中一动。他亲眼看到义乌人与永康人都不怕死而英勇向前。他就把自己在义乌招兵的想法对赵大河和盘托出。赵县令思虑一翻后觉得此举若能成功,是造福一方的大好事,当即应合。两人分别向浙江总督胡宗宪上书。得到了胡宗宪的批准后,戚继光主要面向义乌人实施招兵。不少矿工和其他农民都愿意参军。但其中一名叫陈大成的人,是这群义乌矿工中的头目,有点棍棒武功,影响力很大。他告诉戚继光,定要和永康人打完这次架再说。戚继光知道陈大成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只得亲自出手与陈大成单挑,制服了陈大成。使招兵顺利进行。
以胡如雄为首的秀岩十八勇士赶到义乌境内械斗场所时,正好遇上戚继光、赵大河动员矿工与附近百姓从军的场面。他们听完戚继光演讲后,表示愿意加入戚家军,但遭到了监军赵大河的反对。胡如雄带着众兄弟去找戚继光将军。戚将军一眼扫视这十八个后生的体魄,个个如龙似虎,两眼炯炯有神。心中暗喜,问道:“你们为什么要求当兵?”胡如雄朗声回答:“荡平倭寇,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接着问:“你们不知可有武功格斗的基础?”众兄弟齐声回答,我们愿献丑,请将军检视指点。接着,十八勇士人手持青栗棍围圈站立。如雄口哨一吹,十八根棍棒呼呼有声,进退有序,左右相护,寒气逼人;如雄口哨二吹,立即分成三人一组成战斗队形,动如雷风,静如脱兔;如雄口哨三吹,立即组成二人一组的战斗队形,以阻隔之势,他人难以横穿。戚将军不禁赞曰:“如此壮士,何处可求。”当即收下如雄兄弟十八人,并当众宣布如雄为哨长(明军编制一哨三十六人),后在义乌招募的四千名戚家军中分组推广演练,创立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杀寇建功。
嘉靖四十年四月,从义乌移驻台州的戚家军,接到象山、宁海、桃渚诸地倭寇侵扰的急报。戚继光带领四千军士倾力投入战斗,戚家军派出以如雄为首的十八武士打先锋,气势凶猛,如秋风扫落叶,很快结束战斗。戚继光留下五百将士驻守宁海,自己率领一千五百人队伍,全歼新河镇倭寇。斩擒倭寇一千四百余人,焚死、淹死倭寇四千余人。史称“台州大捷”,戚家军威名初现。期间,永康秀岩十八勇士屡立功勋。
援闽抗倭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后,由于倭寇在浙江受到沉重打击,因而在福建沿海活动更加猖獗,北自福宁,南至漳(州)、泉(州),沿海千里,尽为倭窟。一支倭寇结巢于宁德横屿,另一支倭寇结巢于福清牛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戚继光率领本部兵6000人及都司戴冲霄部1600人由浙入闽,投入平定福建倭患的斗争。
林墩捐躯
戚家军在获得横屿,牛田两次大捷后,威名远扬。但残倭一部分南窜莆田,与侵踞林墩的倭寇会合。戚家军紧接着就部署攻剿林墩倭寇的战案。林墩是倭寇的一个重要巢穴,约有4000多人盘踞在那里。这里水网交错,四面临河,直通海港,易守难攻,便于逃窜。九月十三日,亲率主力部队开进兴化府城。当夜整队快速向林墩进发。不料向导是奸细通敌,将戚家军带入一条泥泞的小路,等接近敌巢时,天已大亮,被敌人发觉,倭寇则集中精锐官兵固守桥头,占据石桥负隅顽抗,戚将军下令进攻。
由于戚家军连夜行军,消耗了体力,再加上因河道水网阻隔,地形不利,使戚家军无法展开兵力,危难之际,秀岩十八勇士中的把总王如龙、哨长胡如雄、胡大受主动请缨充当先锋,在桥上与倭寇展开殊死拼搏战。部分官兵泅河,冲上村头争夺阵地。戚继光怒斩临阵退缩的哨官刘武等十四人,稳定了队伍,振奋了士兵勇往直前的拼搏,殊死攻剿杀敌。就在这危急时刻,预先埋伏于宁海桥的戚军一部,赶来会战,从背后袭击倭寇。双面夹击,倭寇大败。这一仗生擒倭寇26人,斩首960人,还有数千倭寇被烧死、淹死,救出被掳百姓2100多人。戚家军中的永康籍秀岩官兵胡如雄、胡大受、王如龙等十八勇士与其他如哨长周能等共69名壮士阵亡,因而取得这场大战的胜利,史称“林墩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