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舌尖乡愁难忘怀 最浓定是家乡情
百工家宴和联欢晚会为五百乡贤接风洗尘
□首席记者 陈晓苏
“他真的会回来吗?”前些天,古山镇孙宅村年过九旬的周阿婆追着到村里采访的记者问。老人口中的他,是指83岁的孙振锄,“两弹一星”研究员,在村里,两家比邻而居。
时至今日,我们终于可以给出肯定而响亮的回答:“他回来了!”
你看,不仅孙老回来了,陈加元也回来了,颜德岳回来了,胡伟武也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客居在外的永康乡贤都回来了。
以永康博士大会为名,家乡发出盛情邀请,他们为此相约在这一天结伴回家。永康博士大会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举办,是我市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永康人的盛会。大会受邀嘉宾多拥有博士学位或已成为博士生导师,都是在各领域、各界别有较大影响的永康籍高层次人才、知名人士,以及为永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
为了赶赴这场盛会,他们有的不远万里,有的放弃考察学习。为什么?他们说,“去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风景,但都比不过家乡的情。”“走得再远,家乡始终是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最是乡愁难忘怀,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乡情乡愁是人类最朴素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在外的永康儿女,将乡愁化作对肉麦饼、对小麦饼的思念,将乡情化作对方岩、对华溪的记忆。借着永康博士大会的契机,500多游子回到家乡,一偿夙愿。
“就是这个味!”28日傍晚的饭桌上,特意从北京赶回来的八旬老人胡思继尝了口儿时过年才能吃到的馓,感慨万千。当天,我市开设百工家宴,款待这些回乡游子。说“款”,并不是说宴会上有多少山珍海味,更多的是准备过程的绞尽脑汁、尽善尽美。
宴会厅外,丽州乡印展出了永康人的老手艺;宴会厅内,桌名都是永康经典十景和特色地名,菜品也全部换了“包装”。五指岩生姜土鸡煲改名为“凤卧仙草”,“外婆‘至情’”一定是鸡子索面,三月青炒千张结炒出了一种“情有千结”,带上梅干菜肉铁盒饭这一“状元便当”,以萝卜钱蒸腊肉祝嘉宾们“前程似锦”……十余道精选的家常菜里浸润着满满的乡愁,或蕴含了美好寓意,或寄托着乡曲之情,让人在口腹愉悦间,大大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吃过家乡菜,再看一出家乡戏。是夜,永康博士英才联欢晚会热闹开场。什么是博士?“博士是读书很厉害的人。我也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今年刚上小学的吕雨璇说,博士就是她学习的榜样。晚会上,她和小伙伴们一起舞出《家风》的悦美之姿,向榜样致敬。家风,是每个个体成长的精神足印,也是建立在文化之根上的集体认同,更是永康这方水土养育出800多名永康籍博士在内的无数优秀儿女的真实写照。
除了《家风》,还有《家乡的召唤》《一起上方岩》,有《水韵永康》《天下五金出永康》,更有《永康·让世界都知道》。16个永康人演、演永康人、永康人看的节目,组合成家乡美、人文盛、五金魂三个篇章,触动了永康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有自豪、有感动,有憧憬、有期盼,是又一道丰富的精神大餐。
一声“欢迎回家”,乡音悠远;一句“我回来了”,乡情弥漫。诚如大会嘉宾徐子伟在晚会上朗诵的那样,“归乡的路已变成最美的风景。归乡的路,回家的路,亲情的路;归乡的路,小康的路,发展的路。”
“开口永康话乡音未改,落地桑梓情赤心难移。”那些熟悉的方言,就像慈母手中线,连接着游子的心,连接着故土的根,连接着永康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金政、朱志杰、陈美蓉、朱世道、范晓东等各套班子领导出席百工家宴并一同观看演出。
上图:我市开设了百工家宴,款待回乡的游子们。十余道精选的家常菜里浸润着满满的乡愁,或蕴含了美好寓意,或寄托着乡曲之情。
左图:博士英才联欢晚会上,16个永康人演、演永康人、永康人看的节目,组合成家乡美、人文盛、五金魂三个篇章,给回乡的游子们奉上又一道精神大餐。 记者 杨成栋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