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打响“地标”品牌 引领乡村振兴

  ——我市“名牌”农产品巡礼

  汁多渣少的方山柿、肉质细嫩的五指岩生姜、香甜粉糯的舜芋、质优味美的红富士葡萄……提起我市的“名牌”农产品,不少消费者早已熟知。近年来,市农林局大力推进品牌发展战略,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品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截至目前,“永康方山柿”“永康五指岩生姜”“永康舜芋”已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下一步,市农林局还将把更多的产业优势转换为品牌优势,让我市的名特优农产品享誉全国。

  1

  方山柿:

  传统产业散发新的活力

  方山柿作为我市地方传统名果,已有上千年栽培历史,在宋朝时曾被列为朝廷贡品。2015年9月,方山柿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我市首个获此殊荣的农产品。

  方山柿汁液丰富,纤维细腻,果浆丰满甘醇,软而无渣,少核或无核。一般柿子都得剥皮吃,但方山柿却不同,由于呈流质态,它可以像吃果汁一样用吸管吸着吃。

  近日,记者在我市林业乡土专家、舟山镇大路任村柿农任振韶的带领下走进了他50亩的方山柿种植基地,只见柿子像红灯笼一样挂满枝头。面对逐渐饱和的柿子鲜果食用市场,任振韶说:“分级销售很重要,方山柿普通果卖10元/公斤,精品果卖到5元/个,品相差的做柿饼、柿酒、柿醋等。”

  为保证方山柿的优良品质和效益,市农林局经常性举办生产技术培训,大力宣传“永康方山柿”地理标志的重要性及如何维护和正确使用标志。技术人员深入基地指导,鼓励柿农增施有机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加强整枝修剪管理,提升方山柿的品质,提高“永康方山柿”品牌知名度。我市连续10年举办“方山柿文化旅游节”促进方山柿销售。

  记者从市农林局了解到,目前该局正在进行方山柿定向成熟技术研究。试验成功后,就能帮助柿农解决柿果成熟期集中问题,促进柿果销售。今年,省林业科技周金华分会场就设在“第11届中国方山柿之乡文化旅游节”,活动将通过科技奖颁奖、农民技术培训、送政策下乡等活动,向游客展示方山柿的魅力与文化。

  方山柿

  2

  五指岩生姜:

  延长产业链打造品牌

  五指岩生姜是著名生姜品种,因栽培在我市象珠镇中山村的五指岩山而得名。五指岩生姜的来历流传颇多,传说白娘子盗“仙草”救许仙,这“仙草”指的就是五指岩生姜。

  正宗的五指岩生姜,外型美观,表皮光滑洁白带鹅黄色,嫩芽粗壮,呈浅紫红色,肉质细嫩,汁多渣少。五指岩生姜对生长环境十分挑剔,只有五指岩周边十几个村子种出来的生姜,才被认为是正宗的五指岩姜。传说即使是同样的姜种,出了这个区域,就种不出这种姜。

  好的品质,让五指岩生姜不断获得重量级荣誉。2016年12月,五指岩生姜正式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评审,成为我市第二个获此荣誉的农产品。2017年,五指岩生姜又喜获浙江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

  唐先镇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负责人、安坑村姜农董红阳告诉记者,从前五指岩生姜市场销售仅局限在永康、东阳、义乌等周边地区。这两年随着五指岩生姜不断精品化、品牌化,通过“互联网+”销售方式,已逐步打开了杭州、上海、北京等地的市场。

  “今年是个丰收年,产量约1000至1500公斤/亩。夏天生姜的保鲜期为四五天,外地客户通过微信下单,我们最迟第二天下午发货,第三天客户就能收到新鲜的生姜。”董红阳说。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姜农想方设法以深加工的形式延伸产业链,如以生姜为主料加工姜茶、姜片、姜糖、姜罐头等。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市场行情看好,还能解决鲜姜难储藏的问题。唐先镇也着力打造生姜小镇,加强对五指岩生姜的品牌化打造。

  五指岩生姜

  3

  舜芋:

  “互联网+”快车拓宽销路

  舜芋的诞生,与“舜耕历山”的传说密切相连。相传舜帝行至历山附近,恰逢当地发生疾病,百姓民不聊生。舜帝化身农夫,在历山躬耕,寻找良药。后来,舜帝将其培育出的一种植物送给百姓食用,教会百姓如何种植。后百姓将此物称之为舜芋。

  如今舜芋种植集中在前仓、石柱、舟山一带。舜芋最大的优势就是它的品质:个大、皮薄、肉白、肉质粉糯,蒸煮后口感细软、回味香甜。因为芽头呈浅红色,舜芋也叫大红花芋。

  “舜芋是我市种植面积第二大的农产品。种植规模约1600公顷,年产量5万吨,从事种植的农户在6000户以上。”市舜芋技术协会会长李维哲介绍,去年永康舜芋作为我省唯一一个参评的农产品,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

  市舜芋技术协会成立后,我市通过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服务、统一营销品牌等手段,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单位产出,提高产品价格,促进农民增收。

  “前仓镇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达成常年合作协议,常年给‘雪龙号’(南北极考察船)提供舜芋。”李维哲说,舜芋不仅受到“雪龙号”的钟爱,它还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为农户打开了全新的销售渠道。城里人手机下单,农户田里采收,舜芋晚上就可以上餐桌。

  下一步,芋农将尝试“互联网+众筹认养”的模式。认养人挑选地块,芋农负责打理、指导种植,舜芋成熟后认养人可到农田进行农耕体验,也可让芋农直接将舜芋送至家中。

  舜芋

  4

  红富士葡萄:

  “大树冠”省工省时省肥

  截至今年,中国(永康)红富士葡萄节已举办了8届。比果穗、果粒、色泽、香味、可溶性固形物(糖、酸、维生素、矿物质等)……每年,我市都会选出最优的“葡萄王”。

  市经济特产站副站长陈红星介绍:“如今葡萄已广泛采用大树冠栽培模式。传统葡萄每亩种植150株左右,大树冠葡萄只种10-30株,尽管种植数量差距较大,产量却不相上下。”

  目前,我市已在唐先镇发强家庭农场、舟山镇高下杨村、前仓镇大陈村等地建立了180亩示范园,明年计划推广300亩以上,后年预计可推广千亩以上。

  位于唐先镇夏杜曹村的发强家庭农场在四年前就引进了大树冠栽培模式。农场主曹发强拥有130多亩葡萄园,有的每亩只种3株葡萄。种植区内,葡萄树在空旷的土地上呈“H”型排列,葡萄藤沿着大棚顶部自由地向四周延伸。由于每亩葡萄种植数量少,省工省时省肥。

  “大树冠在栽培时‘一’字型或‘H’型或‘王’字型排列,这样葡萄树基本不存在叶片交叉重叠的情况,葡萄能充分接受日晒,农户也可以清晰快速地了解葡萄的生长状况,便于采摘治虫。”陈红星说,由于种植稀疏、排列整齐,葡萄地清爽干净,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大树冠栽培在帮种植户省心省力的同时,还为农户添了个副业:立体套种。据了解,每亩大树冠种植大棚可套种0.7亩农作物,如西瓜、生姜、花生、迷你番薯、甜瓜等。也就是说,一亩地可以种植1.7亩农作物。下一步,市农林局还将指导农户套种药材等。

  “大树冠”葡萄

  □记者 李梦楚


永康日报 特别报道 00008 2018-10-31 永康日报2018-10-3100008;永康日报2018-10-3100017;永康日报2018-10-3100010;永康日报2018-10-3100012;永康日报2018-10-3100014;永康日报2018-10-3100009;永康日报2018-10-3100016;永康日报2018-10-3100019;永康日报2018-10-3100021;永康日报2018-10-3100023;永康日报2018-10-3100026;永康日报2018-10-3100027;永康日报2018-10-3100011;永康日报2018-10-3100013;永康日报2018-10-3100015;永康日报2018-10-3100018;永康日报2018-10-3100025;永康日报2018-10-3100020;永康日报2018-10-3100022;永康日报2018-10-3100024;永康日报2018-10-3100028;永康日报2018-10-3100029;永康日报2018-10-3100030;永康日报2018-10-3100007;永康日报2018-10-3100006;永康日报2018-10-3100005 2 2018年10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