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素履往,众里寻“楠”千百度
为揭露假金丝楠木 动了出书的念头
2005年,吕游翁尚在从事五金行业,常跟建筑、家具打交道的他,对“千年工程”有着执迷的憧憬。既然如此,哪儿有可存千年的砖、瓦、树呢?有一回,吕游翁偶然闻知了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金丝楠木,据说该树千年不腐、不变、不朽,在古代时是皇家独享专用的建筑用材。可正当他处在兴头上,一盆冷水很快就浇了下来。
面对这一弥足珍贵的“宝树”,学术研究领域的涉及者极少,以致研究成果有限,更别提一本全面、科学的专著了。这无疑是桩憾事。加之买卖双方的认知不足,黑心商贩常把一种名为“琴柴”的木材制成家具后,再添加一点黄色染料,就伪装成金丝楠木售卖,“市场越来越混乱,真真假假的叫人难以分辨。于是,我动了个要出本书的念头。”吕游翁说。
2006年始,吕游翁赶往全国各地市场考察金丝楠木实物。由于不是林业科班出身,不懂的问题甚多,最初免不了碰壁和沮丧。但他骨子里的那点儿“好强”不允许他半途而废,向专家请教,找从业者了解,见到实物就“刨根问底”。久而久之,吕游翁总算掌握了一套识别真假金丝楠木的本领。但这远远不够。
为了从源头活立木上揭开假楠木的真面目,2017年秋季,吕游翁前往四川俄边县寻找假金丝楠木——琴柴。到了俄边,询问多人无果,就连当地的苗圃也无法提供什么线索。所幸,吕游翁随后遇到了一名曾经专门搬运树木的退休工人。获知地址后,他备足干粮,独身赶赴黑竹沟国家级森林公园。
黑竹沟,当地人称之为“斯豁”,在汉语里意指“死亡之谷”。这个连指南针都失灵的古怪地方,70%被森林覆盖,常有云豹等兽类出没。一路上,吕游翁不断自问:“我这不是找死吗?”前路的艰险早已了然于心,他却还是“偏向虎山行”。终于,隔天下午,如愿见到了琴柴的真容,令他咋舌的是,这琴柴竟然就是我们永康人俗称的“枫树”。
跑遍金丝楠木集聚区 发现两个珍稀树种
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江西……吕游翁翻开一张金丝楠木分布图,幅员辽阔的国土之上,一些小红点稀疏地被标注出来。10多年里,他几乎跑遍了我国金丝楠木的集聚区。“凡是能发现金丝楠木踪迹的地方,我都会去。”
在实地考察中,吕游翁发现,在人类活动频繁的东南沿海地带,野生老楠木存活下来的概率极低,如今真正有金丝的楠木可以说是难得一见。但是,在西南地区,至今保存下来的种群比较纯正,其中还有少量布满金丝的金丝楠木。神仙楠就是吕游翁在云贵川的地震带附近发现的。
根据寻常观念,金丝楠木一般是一年结一回籽,而吕游翁发现的神仙楠,竟然六年才结一次。许多人刚开始并不相信,直到见到了实物证据,才不得不信。这个品种结籽难,繁殖显然也比别的金丝楠木困难,所以,更显得弥足珍贵。
吕游翁的家门前,俨然就是一片小型的神仙楠基地,大多数才一节手臂那般高,也有几棵已接近2米。他故作神秘地问道:“猜猜这树的神奇之处为何?”答案出人意料,这小小的树竟能驱避蚊蝇。“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棵神仙楠,保证一个夏天屋里都见不着蚊子。”
大约是怕众人不相信,吕游翁唤来了徒弟曾滔,让他带大家上自家顶层看看。一踏入楼顶的阳光房,进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幕:绿油油的苋菜占领了大半面积,房顶的竹架上一根根青翠饱满的丝瓜随风轻荡。这幅田园小景倒是常见,稀奇的在于吕游翁家的这方“菜园”没有玻璃和纱窗,内部卫生环境也不太理想。曾涛笑称,这是有意而为之。“我们想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来试验神仙楠是否真有驱蚊奇效。”结果,真如吕游翁预料的那样,即便在这炎炎夏日里,整个阳光房也不曾见一只蚊蝇,全因屋角的一棵神仙楠在守护。
同样被吕游翁视若珍宝的,还有另一个神秘的速生金丝楠木品种:丁丁楠。正所谓“前人裁树,后人乘凉”。众所周知,一般的楠木长大成材至少需要60年,甚至是几百年。然而,丁丁楠从小就开始长金丝,15年左右便可成材,完全能够实现“本人栽树,本人乘凉”。
吕游翁从柜子里端出一个笔筒,这笔筒瞧着比一般的笔筒大得多,浑圆的筒面布满规则的金丝纹路。出屋,在阳光的映衬下,木纹顿时立体了起来,金光熠熠,奇美无比。原来,这便是“少年老成”的丁丁楠,吕游翁说,这个笔筒所用的木材是一株15年的丁丁楠,若是用尺子来精确测量,它的直径比普通的42年金丝楠木还宽得多。
大搞育种试验 金丝楠木读本如愿面世
吕游翁认为,如果大面积推广丁丁楠,就能极大地缓解金丝楠木用材资源紧缺的现状。二话不说。2012年,他一边开始搜集整理林业资料,一边采集种子搞起了育种试验,成功栽培出了百余亩金丝楠木。今年,几十万株楠木苗已经顺利下土。4月份,吕游翁心心念念要写的那本书也大功告成。
“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遗憾如今被吕游翁先生补上了。”正如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副院长朱士尧所说,《神秘的金丝楠木》一书的正式完稿出版,无疑是填补了我国金丝楠木研究专著上的一项空白。书里详尽地叙述了金丝楠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甄别要点、应用价值等,纵观全书,配有大量图片,是普通读者破解“神秘的金丝楠木”的一把钥匙。其中,关于金丝楠木家具的选购以及科学栽培金丝楠木的独到见解,也使这本书被奉为是极具参考价值的科普书。而那两处郁郁葱葱的试验基地自然成了吕游翁理论最强大的“支持者”。
为其作序的贵州大学林学院教授谢双喜说:“我之所以为该书作序,主要原因是,吕游翁先生肯吃常人不能吃的苦,肯走常人不愿走的路。”时至今日,他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可谓累累,可归总起来无非是八个字:勤于钻研,勇于实践。
从2005年开始,市民吕游翁13年如一日,行路20万公里,足迹遍及15个省市,共收集楠木资料图片2万多幅、视频1000多个。在开辟了两处育种试验基地后,他将多年的心血汇编成了一本5万多字的科普书,这位63岁的老人,凭倚着一股年轻人的韧劲,以期将金丝楠木真正“点木成金”。
□记者 马忆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