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推动矛盾多元化解
市委常委会决定推广实施“龙山经验”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当好新时代答卷人
□首席记者 陈晓苏
本报讯 “父母出面借的两三万元钱,子女来拿的,当时没写欠条,现在要不回来了,咋办?”6日,趁着“今日我当值”的机会,龙山镇吕南宅四村调解员吕林木专门就“民间借贷纠纷怎么调处”这个难题,与同是当天值日的该镇四路口上村等村主职干部,和市法院龙山法庭驻庭陪审员朱妙江进行了探讨。
这是吕林木第二次参与该活动。听完朱妙江的一番分析和阐述,69岁的吕林木直言学到不少东西,对自己20余年的调解经历来说,又是一次新的“充电”:“法院出面做工作,和我们基层的肯定不一样,大家都发挥各自优势特长,才能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
村民身边的小事,有的存在一定普遍性,有的牵涉面较广,也不一定“小”。本着提升法治意识,提高治调能力,解决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及时调处新发问题的目的,龙山镇与龙山法庭联手,组织各村主职干部及自愿报名的农村党员干部和法院工作人员一起开展“今日我当值”活动。这个创新举措,其实也是我市探索推动矛盾多元化解工作的生动实践。
回应多元诉求的方式只能是多元化解。2014年,在各地法院案件普遍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市法院收案数较2010年之前翻了一番,人均结案数跃居全省首位。能否让纠纷尽可能地化解在诉前,使案件尽可能地解决在庭前?该院决定在龙山法庭试点将法庭功能前移,促使一些矛盾纠纷在初始阶段就能化解,既缓解案多人少的矛盾,也适度减轻社会综合治理的压力。而这个想法,与我市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与制度化的做法,不谋而合。
于是,法庭调解纳入了综治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业务培训指导,送法律服务进村进企;多部门联合设立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把网格员、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曾经多年信访、原有纠纷化解后的“老刺头”等各类对象纳入调解人才库;对接网格党建模式,编织信息网……随着机制的不断建强,越来越多的资源得以整合,激活基层调解网络、畅通纠纷解决渠道成为现实。
在规范机制的作用下,各级调解组织从“可调可不调”变为了“必须调”,辖区内也逐渐形成了分层递进过滤的调解模式。有纠纷,网格员先调;不能就地调处的,由镇矛盾多元化解中心分流到各调解组织、行业部门;重大疑难问题联动联调;最后,由法庭兜底。随着矛盾多元化解工作的深入开展,辖区内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始阶段,多起纠纷均在诉前得到妥善调解,无一成诉,无一矛盾激化,龙山法庭受理案件数也由2013年恢复设立之初的806件下降到2017年的401件。
6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专题听取“龙山经验”有关情况的汇报。市委书记金政主持会议,同时肯定“龙山经验”是在党委领导下,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依法调解,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综治模式,要求进一步总结、提炼、深化“龙山经验”,并在全市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