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清凉
![]() |
![]() |
![]() |
![]() |
![]() |
![]() |
![]() |
![]() |
福建寮:魂牵梦绕的清凉世界
我与福建寮的缘分从20年前开始。那时,我的妈妈在永康林场工作。记忆中五六岁开始,我每年夏天都在林场度过。而隐匿在历山上的福建寮自然成了林场外,我常去的地方。
那时,福建寮不通汽车,只有一条很窄的盘山泥路,我的爸爸常用自行车从林场驮我进山。他不敢上车骑,凹凸不平的路面中,怕一个踉跄把我甩出去。每次,我们差不多走一个小时才到村里。
看到我这个常客,村里的小伙伴就会围过来。因为我会给他们带些城里的糖果,自然他们也会回报我山中的野味。
穿过村子的溪水“叮咚”声中,男孩们是捉鱼的好手,不管大小,一捉一个稳,午饭鱼是少不了的。回想起来,这辈子最好吃的鱼大概都在福建寮了,鱼儿精瘦,鱼汤鲜绝。一群小伙伴少不了去溪水中玩水,那时拿个碗泼水都可以玩上好久。溪水特别凉,泼到身上还不时打冷颤。
进一次山不容易,加上历山常有野猪等野兽出没,安全起见,我们通常早早结束户外的活动,进到屋中。当时,福建寮不通电,我们都是点煤油灯,更别说电风扇。但是,屋内感觉不到暑气,摇着一把蒲扇,很快就入睡。
那么凉快,一半是天然,还有一半算是人的功劳。我们住的是用卵石砌墙的小屋,冬暖夏凉,十分适合地处深山的山民居住。
时间的年轮辗过20年,我对福建寮的喜爱不曾改变。一得空,我常回去看看,看看儿时小玩伴,看看烧鱼给我吃的阿姨。
如今,福建寮已大变样,两车道的盘山水泥路修起来了。穿过珠坑水库,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在一个岔路口的右侧便是福建寮了。村口有着用石头垒成的石堆,嵌着“福建寮”几个字。
在村口边新建了一座廊桥,前面是一汪清澈的池水。溪水边上还建起了一个个景观台,游客们坐在上面,品上一杯清茶,聆听着水声、各种断断续续的鸟鸣,看着天空中飘过朵朵的白云,清雅幽静的环境让人忘却俗世,洗尽尘心。
原来的石头屋很多经过修缮,美化后愈发漂亮。呈现眼前的鹅卵石大小均匀,墙面平整,严丝合缝,色彩协调。大的小的,连接的独立的,一幢一幢,一层一层……各有特色,又彼此接近。
除了石头屋外,村里的房子都刷成了土黄色,有的村民家门口还挂起了玉米,不经意间让我感觉自己身处儿时。路边的石块、瓦罐都是那么的自然,每一处都是一个景。空地上修建起了水池,边上摆放着一块块的大石头,房子、水池、桐树仿佛融为一体。
300多岁的福建寮,一直过着与青山为邻,白云为伴的生活。今天,这个简陋而古旧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典雅的“时尚达人”,不免让人眼前一亮。
蓝天白云丽阳光,石墙灰瓦农家房;天然氧吧空气好,休闲避暑好地方。福建寮,你值得一去。
职业:公司职员
姓名:应美菱
“
推荐理由
大山深处有人居,百年石头屋内听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
□记者 舒姿
找
清
凉
峡源村:梦里老家“小婺源”
我刚到象珠镇工作时,听同事说起峡源村,一头雾水,不知何处。“就是八源坑啊。”不知谁说了一句。原来是那里。
工作这几年,不仅我自己依恋上了峡源的清凉,我的丈夫孩子,也喜欢上这个天然避暑地。每到盛夏,我们全家都喜欢来峡源纳凉,这里好山好水早已渗入我们的心坎里。
峡源是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峡指群山之间,源是水来处也,可想此村的高远。它是我的梦里老家“小婺源”。
1963年之前,村民进出需要依循羊肠小道翻越山岭。如今条件好了,修建起盘山公路,开凿了两个穿山洞,天鉴变通途。不变的是村子的古朴与清凉。
峡源村,以数十座古石桥而闻名。桥下,溪流清澈声响不绝,水鸭闲游,村妇洗衣。溪水浅,水底鹅卵石晶莹可见,脱鞋入溪行走,沁凉透心。最古老的当属元末明初的“胡家桥”,8米桥身皆为较大的鹅卵石拥挤而成,充满天然的想像力和高技艺。
这里还有枫树、樟树、青冈树,均有二三百年的年龄,撑起一把把天然的阳伞,为树下乘凉的人们带去丝丝清凉。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碰到峡源的灵鸟“山和尚”,学名“戴胜”。
戴胜的头顶有五彩羽毛,尖长细窄的小嘴。停歇时,羽冠张开,形如一把扇,遇惊后则立即收贴于头上。性情较为驯善,不太怕人。鸣声似“扑—扑—扑”,粗壮而低沉。鸣叫时冠羽耸起,旋又伏下,随着叫声,羽冠一起一伏,鸣叫时喉颈部伸长而鼓起,头前伸,一边走一边不断点头。非常可爱。
来到村里,我们还可以去看看“听松别墅”。村里人都不记得到底是谁建了这座大宅,也许是当时哪位富户修建的一座度假别墅。现存一条鹅卵石小路通往的“听松别墅”,让我惊叹的是,屋内的狮子、八仙牛腿以及雕花窗惟妙惟肖。
最后,我想用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来形容美丽的峡源。如果有空,也来峡源玩玩。
姓名:李娇娇
职业:事业单位员工
“
推荐理由
峡谷之地,天然氧吧。精灵“山和尚”陪你纳凉。“听松别墅”里听风声,古桥边上叹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