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致敬烈日下我市重点工程的建设者——
他们流淌的汗水 我们变美的永城
“
连日来,我市气温居高不下。不少人待在空调房里仍抱怨冷气不够给力,但却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仍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南四环工地、龙川东路延伸、南溪湾大桥……近日,姐妹花记者探访重点工程建设一线,聚焦战高温、斗酷暑的建设者。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永城各个工地洒下汗水,建设出一个个特色工程,打造出我们眼中的美丽永康。他们平凡的面容,让人肃然起敬。
□记者手记
谢谢你们
挥汗如雨为
城市腾飞助力
机械化程度不断推进的今天,尽管重型器械举起了人力无法想象的重量,但依然有很多需要人力才能达成的环节,这样的环节给了一批人生机,这批人也用自己蝼蚁一样的身体,给社会报以数不清的“关节”支撑。
对高温工作者的敬佩和赞美,从来都不止是工作环境的矫情体会而已;高温工作者的坚守,也从来不是为了完工而已……更多的是质与量的平衡,是不可取代的社会价值的实现。
南溪湾生态湿地景观公园、南四环工程、北部水库联网工程……大大小小的重点项目让永康愈发耀眼和夺目。但我们应该记得,每一座大桥、每一条主干路,都浸透着无数建设者的汗水。
面对高温酷暑,他们的回答总是“我们只能避开最热的时间,轮班交替。”他们的不退缩和马不停蹄,似乎为的是一个具象化的“工期”,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这也给了我们的新腾飞注入了满满的动力。
□记者 王导 见习记者 胡锦
镜头一
钢筋工
一天固定200多根钢筋 胶手套都融化了
23日14时许,台风“安比”刚从我省转道北上,我市天气尚存台风影响不算太过炎热。此时的张明泽正和工友们在龙川东路延伸工程现场,抓紧赶工期。
龙川东路延伸是我市计划打通的城区断头路之一,也是重点工程之一。打通了龙川东路,我市城区交通系统将增加一条主干道。张明泽所在施工队目前的职责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箱涵建设。
“今天天气是比较舒服的,太阳也不是很大。”张明泽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双手扶住钢筋,方便让工友固定箱涵钢筋架,他抬起头笑着对记者说,“如果是平时,下午3点前根本不敢来做工,钢筋烫得根本不敢赤手去碰,带着胶手套都能感到烫手。”
张明泽是云南昭通人,在我市从事工程建设施工已有10多年。听完张明泽的话,记者用手握了一下钢筋,立马传来一股灼烧感。记者注意到,张明泽带着的胶手套上,手指关节处已经有明显的灼烫痕迹,五指张开还能看到好几个破洞。“钢筋握久了,手套就化了。”张明泽说。
在张明泽口中“舒服的天气”下待了不到5分钟,记者已经是汗流浃背。但张明泽从早上5点开始工作,只有在正中午的时候才休息了一会。固定完手上的钢筋,张明泽走过用钢筋搭建的镂空铁架,又拾起两根,继续固定安装。“一天至少要固定200多根。”张明泽说。记者粗略地统计,一根普通的横放钢筋上,大概有15-20个衔接处,如果张明泽和工友们一天固定200根钢筋的话,他们一共要完成3000-4000个手工衔接点。
记者了解到,张明泽正在做的铁架,是地下通水设施的“原始架构”,接着这个“大家伙”还要进行木板隔层和水泥浇筑,也就是说,张明泽和工友们无数个白天黑夜的努力,也只是完成了其中的一小步而言,单单一个地下通水设施的工程,就需要无数个“张明泽”们的努力。
镜头二
泥瓦工
每天喝4瓶藿香正气水 砌500多块砖
“我来永康已经十年了,丽州南路,高铁站这些工程,都是我参与建设的!”在龙川东路工程雨水井砌砖现场,同样来自云南昭通的刘平(图右),站在离地面60公分深的“井”中,骄傲地对记者说道。
刘平是一个“老工程”,也是多面手,我市很多重点工程现场都曾留下他挥汗施工的身影。在龙川东路延伸工地上,他原本是钢筋工,由于工程需要,他被临时抽调做泥瓦工,负责为路边输水管道的水井砌砖。
“今天已经砌好了一个了,这是第二个。”刘平熟练地把一块转角上的砖敲碎砌好,指着不远处的雨水井说,“每个井体大小不同,用砖量也不一样,今年这个井也要完成,估计共砌了500多块砖了吧。”
刘平一丝不苟地砌砖,旁边的工友则给他做好配合:这边一桶水泥用完,装好另一桶换上,然后又拉水来浇边上的砖块,老刘也不止机械地砌着,时不时进出雨水井的内外围,进行高度调整……两人的动作看起来麻利有序,但还是给人以一丝不得闲的紧迫感。
记者了解到,为了提高效率,刘平砌井时往往要站在中间,在身边砌成一圈。等砌到一半时,刘平半个身子已经被砖头墙包围。记者走近砖头井,明显能感觉到一股热流从井中涌出。
“站在砖头中央很闷热,每天都要喝4瓶藿香正气水才能保证不中暑,早晚各2瓶。”刘平一边说着,一边指着旁边一个1000ML左右的塑料水瓶说,这样的瓶子装满水,一天要喝掉5桶。
镜头三
焊接工
作业间最高温度65℃ 穿着空调衣也止不住流汗
如果说室外工作者们接受的是高温天气的考验,那么半封闭空间的焊接工们面临的,就是高温和闷热的双重考验。
钢箱梁是钢桥桥面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十块钢箱梁通过“拼积木”的方式在指定的位置进行铺设,其中的对接缝、立缝等部分就需要进行精细的人工焊接,其中最考验人的就是内部焊接。
内部焊接要求工人们进入到钢箱梁的内部进行作业,在高温天气下,经过长时间的太阳照射,本就不易散热的半封闭钢铁结构内,温度可以达到65℃以上。
“太阳直射时,一般的工人都吃不消这样的工作环境,所以我们只能避开最热的时段,分两班轮流进行作业。”南溪大桥项目建设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多岁的湖北小伙梅希,就是南溪大桥工地上一名钢箱梁的焊接工。见到他时,他正在桥面下的钢箱梁内进行焊接作业。记者发现,钢箱梁内部的作业间并不大,虽然人能够站直在里面活动,但狭小的空间还是人感觉到闷闷的。再加上焊接作业时产生的高温辐射以及气味扩散,钢箱梁内的体感温度比记者预想的还要更高一些。不到一分钟,记者已经受不了里面的闷热高温,“逃出了”现场。
回到桥面上采访,室外温度显示是33℃,但梅希却直呼“舒畅凉爽”。“钢梁结构的内部就像一个‘烤箱’,即使凌晨5点最凉快的时候,钢箱梁内温度也有40多℃。”梅希说,相比于钢箱梁内焊接作业,在室外晒太阳也是一种幸福。
“我们的主要作业时间还是在晚上,避开了白天最高温时间段。”梅希说,由于工种特殊,有关部门领导给予了“特殊关照”,不仅为每位焊接工配备了“空调衣”,即使在不通风的高温环境下也能感受到丝丝凉意。不仅如此,在桥面上的人孔位置还安放了通风机,在桥面开口通风处放了吸风设备,让钢箱梁形成了空气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