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护生捐献母亲器官 爱心之举挽救多人
永康卫校“人道、人性、仁爱、仁术”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记者 陈爱姝 章芳敏
见习记者 叶宁
“捐献器官后,我感觉我妈妈还活着……”永康卫校162班在读学生杨蓓的这句话让全校师生、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及一些知情的市民深受感动。
几天前,杨蓓的母亲因突发猝死,经抢救无效,在极度的悲痛中,年仅17岁的她毅然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捐献母亲身上有用的器官,希望她的生命能通过这种方式延续。最终,她的母亲捐出了肝脏、双肾和双眼角膜等器官组织,帮助至少5名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重获新生。
“我想为杨蓓大爱、无私的行为点个赞!能教出这样的学生,我感到很欣慰。这对于全校师生而言,也是一种教育。”永康卫校校长徐向明竖起大拇指说。11日上午,徐校长等人特地赶往武义,看望慰问了杨蓓及其家人。
母亲突发猝死
女儿提议捐献器官
杨蓓的母亲叫刘美玲,今年51岁,家住武义县俞源乡下杨二村。6月30日早上,她感觉身体有点不舒服,以为是中暑就没在意。当天上午,在工厂上班的她突然神志不清倒地,工友连忙拨打120急救电话将其送往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据医生介绍,患者入院前后一共抢救4小时,虽然最后恢复心跳,但仍然没有自主呼吸,而且由于心跳停止太久已经脑死亡。
当时守在ICU病房门口的杨蓓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一想到妈妈即将与他们离别,便忍不住落泪。极度悲伤的她突然产生这样一个念想:“从某种角度来说,器官捐献也是让妈妈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
多次劝说家人
最终签订捐献协议
当杨蓓把捐献器官的这个想法告诉父亲时,父亲极力反对:“人已经死了,怎么还舍得在她的身上动刀子?”对于父亲的态度,杨蓓表示理解,但还是希望能最后再为妈妈做点什么。
于是,杨蓓先找到了舅舅,把自己对器官捐献的看法讲给舅舅听。她的舅舅在痛苦地思量了一夜之后,决定支持杨蓓。“想起多年前我们家的一个亲戚,才20来岁,双肾坏死,最后在省外接受肾源移植后才继续存活。我希望,我姐姐的器官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今天,杨蓓能说出‘器官捐献也是让妈妈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句话,我也特别感谢学校,是学校的教育才让她的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舅舅说。
然而,捐献器官最大阻力来自于杨蓓的外公外婆,在老一辈的心里一直有一种“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
“我妈操劳了一辈子,如果最后还能帮助别人,也是为我妈争取到的一点福气。”杨蓓流着泪劝外婆说。
在杨蓓的多次劝说下,其家人包括杨蓓的外公外婆最后都松口答应了此事。签订捐献协议时,不识字的外婆老泪纵横,在器官捐献协议上颤抖地按下红手印。
“这对姐妹俩让我很意外,非常感动。儿女同意捐献母亲的器官,在全国也很罕有。她们俩懂事、豁达和对生命的尊重,让我们这些成年人都汗颜!”红十字会的器官捐献协调员谈起与杨蓓姐妹俩接触的过程,依然赞不绝口。
就在决定捐献当天,杨蓓的舅舅就打电话给其班主任,感谢永康卫校对杨蓓的教育,说大爱无疆,17岁的外甥女能有这样的认识,足以证明卫校教育的成功,感觉自己当初帮杨蓓选择上卫校是选对了,家人放心!
“希望妈妈的生命
在其他人身上延续”
“有什么要求吗?”协调员循例问一问。杨蓓摇摇头又点点头,看着他说:“我只有两个要求。第一,希望我妈妈的生命可以在其他人身上延续;第二,接受器官捐献的人一定要救活,代替我妈妈好好活着!”
做出捐献母亲器官的决定,对于杨蓓和姐姐来说艰难但并非偶然。在学校,和杨蓓接触最多的当属班主任了。“杨蓓这个孩子坚强、懂事、开朗,经常帮助同学,每天都笑哈哈的,参加活动也特别积极,在今年的永康市中职技能操作大赛上还获得了三等奖。”说起这位学生,班主任潘露梦打开了话匣子。对于杨蓓此次的举动,她说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在课堂上,我也会举一些这类行为的例子,我没想到她能领悟得这么透彻,这和学校‘人道、人性、仁爱、仁术’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对于器官捐献,杨蓓说,几年前,她曾在网上无意中看到一条新闻,一名少女因车祸去世,父母决定将女儿的器官捐献出去,另一座城市里的尿毒症女孩因此得救。第一次听说器官捐献,杨蓓深受震撼,她把那条新闻反复看了好几遍,长叹一口气:“太伟大了!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也愿意捐献器官!”语气中不容忽视的感动和认可,姐姐至今记忆犹新。同时作为一名正在卫校学习的护生,学校的教育也无疑对杨蓓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给了她捐献器官的勇气。
据了解,永康卫校于2013年成立了“浙江省永康卫生学校红十字会”,宣传弘扬中国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精神,坚持红十字会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每年,学校还对全体成员进行救护知识及卫生知识的培训。开展丰富多彩的红十字志愿活动,如以重要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远离毒品”宣誓、签名;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宣传教育;为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等群体进行志愿服务;临近毕业时,开展“激情毕业季·爱心成人礼”无偿献血等等活动;致力培养学生“博爱”之心和奉献精神。
离开杨蓓家时,徐校长拍着她的肩膀说:“希望你能够早日走出失去亲人的悲伤,把最重要的学业完成,不辜负生前妈妈的期望。”看着前来看望的一行人,杨蓓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