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担当的干部甩开膀子干
贯彻落实“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行动系列评论之一
本报特约评论员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期望。10日,我市召开“不担当不作为”专项整治行动动员部署会,这既是向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社会各界宣示进一步整肃吏治、改进作风、加快发展的强烈信号和坚定决心,也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
如何体现担当?即有位有为,不能占着位置不干事。没有担当精神的人,肯定不会有作为;同样,没有作为的人,一定不具备担当精神。
缺少担当,有位不为,就是一种吏治腐败。我市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实际上是要强化责任追究,层层传导压力,使有担当有作为成为党员干部基本的政治操守。
与不廉不洁问题相比,人们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危害性认识上是有不足的。不担当,被看成是谨小慎微;不作为,则被视为老成持重。持这种认识,显属浅见。缺少担当,就是不敢负责;不敢负责,就会有位不为,其行为结果已经对党和人民事业造成重大损害,已经不是一个“好官”了。
长期以来,我们对“好官”的认识标准比较低。只要这个官员不贪不占,就是“好官”或者说“清官”。这种评判是非常狭隘的。“好官”还得有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开拓的能力、担当的精神等。干净干事,廉洁从政,这是对每个从政者的最基本要求,是人人必须、也应该秉持的底线。现实中,没有问题的“好官”,其实问题大着呢。比如说,面对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为什么不敢进行斗争?一种是甘当“老好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今天不为难他人,日后他人方便自己:提升了,投赞票者多;退位了,说话还能有人听。总之,得罪人民可以,得罪官场同僚不行。这是用人民权力捣自私自利的浆糊。另一种是害怕引爆自已。“不律己何律人”?一些领导干部不坚持原则,很大原因是党性不强,无视原则,自身不廉不洁,他们担心在坚持原则的时候,被别人揪住尾巴,而不去讲原则,则可能达到某种政治平衡。一些领导干部责任缺位,实际上是精神缺位,缺的是“打铁还要自身硬”的“过得硬”精神,缺的是“公生明、廉生威”的正气凛然精神。
整肃史治,就是要整治那些想明哲保身、缺少担当的干部,仅凭“手莫伸”,就想当个四平八稳的“太平官”,恐怕没那么容易了。
有位不为,缺少担当的干部要被追责这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给有担当精神、勇于作为的党员干部营造一个良好环境。这个环境形成了,就能挤压不担当不作为者的生存空间。
浙江对有担当精神的干部有个形象化的称谓:“狮子型”干部。这些干部身上的“狮性”,即为担当精神。改革进入深水区,任务更艰、矛盾更多、风险更大,因此,迫切需要有一批“敢抓敢管、善于破难、能够驾驭全局”的富有担当精神的干部。
拿破仑用“狮子”比喻帅才,称“狮子领着一群绵羊,能够打败一群被绵羊带着的狮子”“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领军人物之重要可见一斑。而有担当的干部就是优秀的领军人物。
矛盾面前心虚气短,困难面前畏缩不前,决断面前瞻前顾后,就是缺少担当的表现。有担当的干部一定有作为,他们是创新驱动的宝贵人才,所以,对他们要倍加珍惜和爱护。当然,这种珍惜和爱护不是把他们锁进“保险箱”,而是创造条件,让他们甩开膀子干。
创造条件,首先得让他们放开手脚。有担当的干部因为敢想敢干、个性鲜明,往往被一些因循守旧者视为“另类”,如果再出现一点点失误,恐怕就要被一棍子打死。改革征途中,有担当干部是负重前行,就好比一个人挑着水往前跑,难免会出现滴漏。对此,我们应抱以宽容之心,允许试错,让干部在冲锋陷阵时义无反顾。过于苛求,他们就会像河道中曾经有过的奇石、利石、怪石,随着激流的长久冲撞,棱角尽失,成了鹅卵石。
改革,自古非易事。而如何用人,则关系改革的成败。“用人如器,各取所长”,时代需要有担当精神的干部,时代呼唤有担当精神的干部。
查问题找差距
敢担当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