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古道隐于山 桥洞觅旧踪
“永报姐妹花”记者随农林专家翻山越岭探访义方古道
创国森之十大古道探访系列报道⑧
14日早上7时,我们跟随市农林局工作人员项社进、邵唐洪、应尚蛟,从永康城区驱车沿着枫赤线前往义乌市赤岸镇井潭村,“抄近路”开始义方古道探访之旅。一路上,云卷云舒,树木苍翠,鸟鸣啁啾,野果遍地……大约攀爬了两个多小时的“野路”,我们钻进密林拨开荒草,终于发现几块石砖展露在眼前,拼成一条隐蔽的乡间古驿道。它就像一条怀古思幽的时空隧道,静静地隐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中,与古树、古村落一起成为一道风景。
□记者 章芳敏
■义方古道简介
地址:永康市象珠镇塘里坑村—— 义乌市赤岸镇
长度:12公里(永康境内4公里)
路面材质:台阶、泥路
猕猴桃
柳杉林
李子
古樟
竹海无垠野果遍地,柳杉成荫鸟鸣啁啾
崎岖山路
古时候,义方古道是连通义乌毛店到永康塘里坑的主要道路。这次我们探访的线路是义方古道上以永康境内为主的部分路段。
当天8时许,我们来到了义乌市赤岸镇井潭村附近,随处可见的是一望无垠的竹海。此时,一对背毛竹的夫妇正要下山。询问得知,这对夫妇来自江西,在义乌从事毛竹买卖已有10多年。夫妻俩介绍说,前几年他们帮雇主砍毛竹背下山去卖,30元一担,除去工资等开销外,雇主还能稍有盈利。现在每担毛竹只能卖20元,山近的还能挣点工资,山远的毛竹背下来都要倒贴工夫了。 “所以现在很多竹山的主人都不再雇人砍伐毛竹了。我们夫妻俩一天大约能拿到1500公斤毛竹的收入(约600元),差不多刚好抵上以前的工钱。像我们干了这么多年了,突然要换工作也不知做啥好,就坚持下来了。”
告别这对夫妇后,我们穿过井潭村,向通往象珠镇塘里坑村的山路继续前行。那井潭村地处高山峻岭上,年轻人都外出发展下山脱贫了,许多房子已破败甚至倒塌,只能见到几个老人还在山地上忙活。近些年冬天雪压和竹材价廉无人收购的缘故吧,山上不少毛竹横七竖八地倒着,加之山高路远,断了的毛竹更是无人清理。路上的杂草也肆意生长,有的甚至越过了膝盖,还有那“拦路虎”似的芒草,一不小心就在手臂上划一刀。我们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突生一种“重走长征路”的感觉。
“像这样的山道,保持原生态,也是一种保护。”同行的农林局工作人员说。当时,我还不太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如今细细想来,的确如此。古道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资源,如果没有细致的修缮方案,贸然去修复或改造,可能也会造成破坏。
山路崎岖,我们走了不到半小时就满头大汗了。走到岔路口时,我担心走错方向而停了下来。此时,不远处的指示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走进一看,是义乌赤岸镇政府推出国际登山健身游步道路标,桩上标注着山的海拔和行走方向等信息。
同行的项社进还是“永康峰顶劲草”QQ群的成员。“这条路两年前我来过,没想到一年不走就变样了。”他说,义乌这一点做得不错,每条山路隔一段距离就立下一个指示桩,这样登山的人就不会迷失方向了。
尽管山路崎岖,一路上我们见到了不少野果。像红亮亮的野生李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摘一颗放进嘴里,苦中带甜。那紫嘟嘟的树莓,又甜又酸的,很解渴。更有满山坳那青涩的毛桃、猕猴桃、山楂,在慢慢地成熟。这里还有成片的柳杉林,鸟鸣啁啾,让人一下子就忘却了爬山的辛苦。在应尚蛟的指点下,我们还认识了绞股蓝、七叶一枝花等草药以及山竹笋、苦叶菜、黄花菜等种类丰富的野菜。
桥洞架起商品流通之路,“十八拐”彰显村民善举
10时54分,我们穿过箬岭庙来到了永康境内的箬岭岗,只见塘里坑村的村民早已在箬岭岗的桥洞里等候多时。一见到我们,热情的他们就找来竹枝垫在桥洞石阶上,让我们坐下歇息。72岁的村民徐康泰指着桥洞拱圆上他17岁时抬过的石头说:“你们看,这两块石头是当时造桥洞时候我抬上来的。”
据介绍,桥洞所在的箬岭岗就是义乌和永康的分界点。原先这里有座庙,相传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受罚被贬到这里进修时的居所。后来,这座庙倒塌后,后人又拿当时造庙的石头、四六砖砌了这座半圆形的拱桥洞。当年桥洞也成了塘里坑村民做茶水、点心等买卖的“临时店铺”。
据当年曾在桥洞卖过茶水、冷饮的塘里坑村村民徐苏春介绍,那时候每年的八月初一到九月初九期间,从义乌、浦江、金华、诸暨、绍兴等地到方岩进香的香客络绎不绝。她从小就跟着母亲去桥洞摆摊卖茶水、凉粉、榛子豆腐等。后来,她自己也成了母亲,就一头挑着儿子,一头挑着山上采摘的小竹笋、苦叶菜等穿梭在这条古道上。她说,古道成了当时商品流通的大道,她的四个儿子就是靠卖山上的“土货”养大的。
沿着山路前行,记者还见到了山上倒塌的两个凉亭。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一个凉亭只剩下墙角,一个还留着两段半面墙,似乎在诉说如烟往事。陪同村民说义方古道远离城区,山高路长,年久失修,多己成荒山野岭,盼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尽早帮助维修恢复。
“十八拐”和“三十六渡”是义方古道的特色。据塘里坑村村民徐振庭介绍,从义乌过来要跨过36个小溪渡口,而永康这边下山的古道则有18个拐弯。“义方古道其实也是古盐道,义乌人从仙居挑盐回来也走这条路。以前,我记得父母亲会把柴、黄豆、番薯、麦子等挑到义乌卖,因为义乌的售价高。义乌陶制品有名,回来的时候,他们会挑些瓶瓶罐罐之类回来。经过‘十八拐’时因为山路崎岖,我父亲挑着东西还摔倒过,坛子当场就碎了。”徐振庭说。
塘里坑村村委徐海水说,这条古道相传也是村民们自发修建而成的。听村里的老人说,以前村民想要生儿子,就来修建古道,以此来给儿孙添福,盼来日生个大胖小子。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却也表达了村民们行善积德的美好愿景。久而久之,古道越修越长,有了“十八拐”等,也为后人通行带来了便利。
桥洞
杨相公入主“歇马殿”,古樟树见证村庄发展
相传宋朝建炎年间(约公元1150年),有位乐善好施、逢庙烧香、见佛就拜的杨氏商人,路过杳岭时,经仙人接纳成仙,夜间托梦:如果给其造殿塑像,可保一方平安,旱年可求及时雨。于是善男信女们造殿,塑其金身,手执雨球,并挖了清塘,栽了樟树作为水口。此后有位总兵骑马路过在此歇息,见无殿名,即兴命名“歇马殿”。“歇马殿”有860多年历史,有古樟为证。
我们在歇马殿不远处见到了那棵古樟。据介绍,这棵是樟树娘,以前靠近歇马殿方向本来还有棵樟树爷。“几十年前,歇马殿水库挖土动工、塘里坑造地改田都经过樟树爷,不知何故主干本已只剩半爿的樟树爷就是在那时没掉的。”说起樟树爷,忆及上世纪六十年代樟树娘差点儿卖给义乌客商,因客商看到树干已蛀空才免遭砍伐变卖,耄耋老人徐海山和同伴不胜感慨:“早年村中姓名带樟字的几乎都认过樟树娘呢!”
相传古樟为坐落在塘里坑村北面的周、卢、杨三姓人家栽种在村头水口的。因为这里与义乌交界,是义乌、浦江商贾到清渭街、永康县城赶集办货和上方岩必经之地,几百年前这一带古道店铺相连,过往客家甚众,也曾热闹一时。后由于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原因,几处人家往南迁移,北口只剩下歇马殿几间平房和歇马殿水库。尽管一时繁华不复存在,可青山绿水依旧,见证村庄变迁的古樟依然枝繁叶茂。
前期,塘里坑村在市农林局专家的指导下,对古树实施“一树一策”保护。村里移去了香炉、蜡烛架,在古树四周打透气孔,利于古树根呼吸和后期施肥等养护管理,适时防治白蚁等害虫,并围栏保护。如今,古树长势越发苍劲有力,与不远处的古道交相辉映。“靠山吃山不如养山。”村民们说,靠着樟树娘,靠着这青山绿水,期盼着旅游业给村里带来生机勃勃的“春天”。
义方古道风景旅游资源丰富,有优良的植被景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古道沿途群山绵延,葱茏青翠,景观众多。既有浙江地理轴心的双峰山、冬暖夏凉的蝙蝠山洞等山体景观,有歇马殿水库、 楼业飞瀑等水景,还有保存至今的古凉亭、古庙、古桥等历史古迹。古村、古道和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加上有丰富古道文化内涵,是一块尚待开发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农林局分管副局长徐龙飞认为,保护与开发古道旅游资源对改善农村环境,振兴乡村,带动区域经济和森林休闲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