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12345”工作法 破解五大难题
我市以垃圾分类促“全域美丽”
□首席记者 张赤奎
本报讯 “垃圾分类要从生活小事做起,比如大家吃完粽子,粽叶应该放进可腐烂的垃圾桶。”17日,象珠镇山西村举办端午“送粽子表粽情”活动,不仅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送去粽子和垃圾分类宣传单,还由村干部为村民解读《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相关条款,以及如何正确进行垃圾分类。村两委的这一做法,被村民点赞“有创意”。
小垃圾,大民生。6月5日,《条例》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由制度化走向法治化,也意味着垃圾分类从“麻烦事”变成“分内事”。宣传贯彻落实《条例》也成为近期我市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目前,全市共发放宣传单等资料20余万份、印制条幅标语等2万多条,处罚垃圾分类案件26起、处罚金额900元。
与此同时,我市还启动了偷倒乱倒垃圾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五个方面的行为: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装饰装修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餐厨垃圾;随意焚烧、填埋各类垃圾;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装饰装修垃圾、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和餐厨垃圾相互混合,未按规定执行分类运输及处理;未经批准擅自从事餐厨垃圾(废弃食用油脂)收集运输处理,将餐厨垃圾排入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将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委托未取得相应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进行运输的,未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在收集、运输、贮存、处理过程中造成各类垃圾扬散、流失渗漏或者造成其他环境污染的,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或者将危险废物委托给无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处置。
近年来,以“破难题、见实效、可坚持、抓长期”为目的,我市充分发挥政府的动员能力,整合社会各方力量,探索了垃圾分类“12345”工作法,实行“组团式管理、网格化服务”,实打实推进垃圾分类“四分四定”全域化模式,初步形成了“分类收集、定点投放、分拣清运、回收利用”的工作流程,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全域美丽”。
何谓“12345”工作法?市委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1”即一级从简重源头,在源头上对垃圾实行二分法,将垃圾分为“可烂”和“不可烂”两类,破解村民“不会不愿”的分类难题。“2”即两网融合抓过程,在村民二分类的基础上,由村保洁(分拣)员进行再次分拣,一一对应运输处理,破解收集“各行其线”的物流难题。“3”即“三位一体”建终端,去年统一建设21个“三位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多功能处理中心,破解垃圾“就地三化”的处理难题。“4”即四方参与有办法,构建“分责联户、分层包干”管理体系,发挥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妇联队伍作用,破解力量“缺失缺位”的管理难题。“5”即五环相扣统全局,建立工业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普通生活垃圾的收运、处理链,以及再生资源的回收、分拣链,破解流程“不通不畅”的出路难题。
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全市面上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启动,基础工作已具规模,各村分类垃圾桶、垃圾袋、垃圾车、垃圾房等比较齐备,95%以上的农户均已配备分类垃圾桶或垃圾袋。由于垃圾分类工作宣传发动比较到位,群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与支持率比较高,90%以上的农户知道怎么分,80%左右的农户愿意分,70%左右的农户坚持分。此外,在探索实践中,我市还涌现了舟山镇的“端头经验”、芝英镇和花街镇的党建引领工作机制、唐先镇与专业公司合作模式、城西新区“外来人口”管理模式等典型做法。
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在于坚持。下一步,我市将结合《条例》的贯彻执行,继续加大宣传指导力度,不断夯实源头分类基础,完善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增强终端处理能力,并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