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大调研大走访活动收成效
形成闭环解难题 啃下一批硬骨头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当好新时代答卷人
□记者 俞晓赟
本报讯 在大调研大走访活动中,我市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构建汇总调度、分类交办、难题破解等机制,着力破除改革发展中的“肠梗阻”“绊脚石”,形成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闭环机制,啃下了一大批“硬骨头”。
位于城西新区李二村的利康公司原厂区占地7万多平方米,该公司因经营不善,前几年大部分厂区闲置,后用于出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入驻该区块的大都是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低小散企业。在寸土寸金的永康,这类低效厂房如同“眼中钉”,必欲‘拔’之而后快。
上海汤臣门业是国内最早生产金属门的企业之一,在商用门、防火门领域有领先优势。我市是著名的“中国门都”,产品产值、产量均居全国之首,门产品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国的70%和66%。“永康有发达、完善的门产业配套体系,发展环境优越,同时我们的产品也能填补我市高端商用门的空白。”汤臣门业公司副总周玉琴说,这样“珠联璧合”的好事,苦于工业用地紧张,企业落地永康几乎“卡了壳”。
以大调研大走访为契机,我市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出台了小微企业园建设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培育形成20个以上产业特色明显、环保安全达标、功能配套完善、服务管理规范的小微企业园,推动产业向“高新特优”发展。城西新区在一批老旧厂区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打造2个小微企业园,并按照市里产业导向,严格入园门槛,着力引进一批“金凤凰”。
眼下,利康公司原厂区正对标小微企业园创建标准抓紧改造。“企业主对入园兴致很高,眼下小微园还未改造完成,27幢厂房已全部‘名花有主’了。”该小微企业园项目的负责人胡兴州欣喜地说,是市里的“新政”让老旧厂区重焕生机。就在2个月前,汤臣门业在政府部门帮扶下,通过“零供地招商”模式成功入驻城西新区另一个小微企业园。这些天,公司数控车床、流水线等生产设备正紧锣密鼓安装调试,预计6月底即可正式投产。
作为工业强市,我市正全力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进一步振兴实体经济,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大调研大走访的破题之笔。为此,我市推行“三三机制”“工业强市”“四张报表”的立体式大调研问题查找机制,突出市级领导“三个带头”,机关部门“三个走进”,乡镇干部“三个走遍”,确保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在一线查问题、解难题。截至5月底,全市85个调研主体(单位),203个调研组深入基层共计开展调研2502余次,政策宣讲390多次,赠送政策汇编3700本,涉及企业3000余家,村社728个,梳理问题659条,解决问题338个。
借大调研大走访东风,我市破解了一批发展难题,腾出了更大发展空间,营造出更优越的发展环境。下一步,我市将不断创新机制,用好用活这一“法宝”,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当好新时代永康答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