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多载体搭建平台 催生经济新动能
我市群策群力做好军民融合“大文章”
长期以来,我市军民资源共享普遍存在不足,如今,随着一项项军民融合成果浮出水面,这一局面已然被打破,“军转民”“民参军”步伐正在持续加快,势头一路向好。尤其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市发改局等部门坚持深化改革,积极提升我市军民协同创新能力,极大激活了军民融合的一池春水。
发改等部门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军博会,市委副书记范晓东参加。
□记者 应柳依 通讯员 王珍妮
政府搭台
打破军民分离的局面
作为金华市工业的“发动机”,我市拥有“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等多块金字招牌,自然不乏有高精尖企业致力于研发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如今,尖端科技“飞进”企业早已不是稀罕事,但“高大上”的军用品领域却鲜有企业涉足,这又是为何呢?
“没有足够渠道可以获得军队采购需求,我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企业主如此发声。其实,早在几年前,市政府就意识到了这点,当下,随着军民融合话题又一次推向热潮,军民科技间如何“愉快”地转移和转化,也牵动着众多民政企的心。
2009年,永康经济开发区就已被省经信委评定为首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作为全省第一批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目前园区拥有军民融合企业8家,“民参军”企业1家,发展步伐始终走在前列。在2015年底,为进一步整合产业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又先行先试建立了全省首个县级军民融合促进会,并遴选出具有相关潜质的40余家企业参加,产品涉及航天航空、航海、消防、应急救援、后勤保障等多个领域。次年5月,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大会胜利召开,这标志着我市正式搭建起了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平台。
与此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金华市委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文件精神,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我市拟出台《关于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军民融合发展提供规范运行的依据。届时,政府支持和保障更为健全,军民融合发展将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主管牵头单位也得以明确,逐步形成以发改牵头,经信,民政,科技等部门共同参与、推动的军民融合工作局面。市人武部作为国防动员单位,负责积极发挥军地协调作用,先后到东部战区动员局、军委后勤保障部华东军用物资采购局,考察对接军民融合相关事项,并组织参加上海军民两用技术对接大会等大型军民融合题材展会。
在政府搭台,军方协调的“高调”基础上,我市顺利打破军民分离的局面,踏上了新征程。
企业唱戏 智能制造实现高效益捷径
在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就如同鱼和水,鱼离不开水,水中无鱼也活跃不起来。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当前军事技术必然要进入广泛的商业化应用阶段,高科技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这是浙江飞剑工贸公司负责人夏飞剑对未来发展态势作出的判断。5年前,夏飞剑就已对军用材料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尝试着用钛替代其他旧材料。目前,经过不断试验,飞剑公司钛材料应用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并研制出可实现产业化的钛版保温杯。此次保温杯与军事材料之间擦出的火花迅速推动永康保温杯提升档次,如投放市场,钛材料保温杯预计售价约为普通保温杯的20倍。
除了杯业外,我市门业也在积极对接军民融合项目。这几年,大力、金凯德、富新、索福等知名门企均有军民融合产品在市场上亮相。其中,大力工贸有限公司展示的防弹门,上面斑斑驳驳的子弹痕迹虽看似触目惊心,却丝毫未影响门的保护效果,证明了其优秀的防弹功能;金凯德集团展示了国家专利产品———恒温门。这扇会调温的门之“秘密”就在于门上安装的冷凝器和换热风扇,能为房间提供恒温、恒湿的环境,适用于防空洞、军事设施用房以及高精密仪器实验室等对环境条件有严苛要求的区域……
飞剑公司、大力公司等企业的成功探索,只是本地企业积极对接军民融合产业中“军转民”的一个缩影。在我市,还有许许多多企业也一路唱着智能制造的“旋律”迎头赶上,加快“民参军”的步伐。
由浙江世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LED应急灯,很多人并不陌生,在国际会展中心精品展馆里,它曾吸引诸多目光。这枚小小的“神器”不仅在国家电网、金华市环境监测支队、义乌环保监测站、我市安监局等部门应急工作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更在抗震救灾、应急救援、反恐维稳等方面被委以重任。在去年丽水“9·28苏村”救援行动中,LED应急灯还受到了当地军地领导的好评。
“公司非常看好军民融合的发展前景。”就在今年7月,浙江世明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成智杰结束第五届中国指挥控制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之行,先后收获了大量“战果”:与火箭军装备研究院、量子防务公司就火箭军装备相关项目达成合作意向;与装甲兵工程学院就装甲车、坦克上相关设备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最近这段时间以来,公司一直在致力于产品的研发升级,计划在产品现有的功能上增加远红外夜视功能,建立北斗导航定位及后台数据传输系统,增强产品的实战性能,为军队的装备发展建设添砖加瓦。
此外,中国王力集团有限公司为西昌卫星基地提供了优质的防盗门;浙江飞神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人机、房车为省军区(战区)应急指挥方舱带去了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市杰诺工贸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为军队后勤提供了军用大功率吸尘器;市中翼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油污吸附颗粒,在环境保护及海洋油污事件中屡建奇功;浙江先行实业有限公司为航母辽宁舰定制的保温杯产品,受到了官兵们集体点赞……
一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0多家企业参与开拓军民两用市场。越来越多的实例证明,我市绝对拥有军民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全市各方通过开展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聚焦重点、多点带动发展,已逐渐在碰撞摸索中开辟出一条军民融合发展的先行道路。
深度融合 既要“吃饱”又要“吃好”
军民融合,贵在双赢。如果仅仅依靠一方的无偿付出,绝不可能形成有深度、可持续的合作,也只有找准军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才能引领科研创新走向“深水区”。
事实上,我市军民融合发展已步入加速期,但军民科技之间的转移和转化仍任重道远。如何才能做到既“吃饱”又“吃好”呢?在日前由市发改局牵头召开的军民融合发展座谈会上,东部战区原参谋舒绍干提出,信息交流不畅和创新能力不足是其发展最大的“拦路虎”,“虽说我们所处的时代网络发达,信息相对畅通,但军民融合领域由于涉及保密和安全,很多资料内容不能在互联网上公开,这也是当前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第一要义;其次,本地‘民参军’的产品主要是以技术含量低的后勤保障类产品为主,并没有进入关键领域。”目前,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等公共信息平台已“上线”,在政策信息需求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即便是信息在手,想要迈入军工的大门也不是“说进就进”,而是需要军工认证。
“要办齐‘四证’很麻烦,当然,针对永康当前的形势,我认为四证办齐并不是关键,而是军地企三者间应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尤其是企业需迅速提高核心竞争力,才是眼下最大的一个突破口。”舒绍干认为,唯有在改革创新上下好先手棋,以融合的自信建立自信的融合,才能推动军民融合得以更快更好发展。
记者从市发改局了解到,自今年以来,我市稳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工作,专门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目前,市发改局已完成《永康市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并上报金华市政府。前期,我市还组织安排了12家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军民融合技术装备博览会,以“走出去”取经为依托,为今后军民融合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军工四证培训,目前已有1个项目列入2017年省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计划。
“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现有的‘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基地’以及‘市军民融合发展促进会’这两大平台,持续推进军民融合的长效发展。”市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是积极争创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向上为我市争取土地,资金,政策等要素支撑;二是研究政策,扶持有意向‘民参军’的企业做强做大,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三是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争取进入军需采购的关键核心领域;四是开展一系列军民融合活动,可以是通过发挥促进会的作用开展活动,也可以是政府部门开展,如邀请华东物资采购局领导和相关领域专家对我市企业开展采购流程、采购标准、军工四证办理等方面的培训,真正为企业走好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指明方向和路径。
相信随着上述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在各方群策群力之下,我市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民营企业加入到国防军工建设的队伍中来,推动产业、资源、人才等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军转民”“民参军”的良性互动,真正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