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胡炳洋:切药52年不改初心
声音中气十足,听起来像三十多岁的男子,这是记者与胡炳洋通电话时的第一印象。见到胡炳洋时,他带着眼镜,正在专注地切中药材,手起刀落,动作熟练、快速。见到记者来访,胡炳洋转身去倒了两杯胖大海西洋参茶。70多岁的他精神抖擞、步履矫健,这是记者对他的第二印象。茶香四溢、雾气氤氲中,胡炳洋缓缓说起当年跟随师傅磨刀切药的往事。
学切药从磨刀开始,一磨就是一年多
胡炳洋现住在园丁新村,他出生于1948年,初中毕业后去参加飞行员招录,但没有如愿,在最后一个环节落选了。当时和他一起落选的还有其他三个人,机缘巧合,这四个人都进了当时的县医药公司当学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胡炳洋当学徒之初,每天的工作就是磨刀。“我的师傅特别严格,别的师傅都是磨好刀让学徒切药材,我的师傅是让我从磨刀开始学,一磨就是一年多。”
寒冷的冬天里,胡炳洋坐在天井里磨刀。水缸里倒着浅浅的一层水,上面放着磨刀板,一点一点地磨。冬天的冷水特别刺骨,胡炳洋双手长满了冻疮。“当时的磨刀板跟现在不一样,真的就跟石头一样,特别难磨。”胡炳洋说,好不容易将刀磨锋利后,他兴奋地拿过去给师傅看,以为能得到表扬。岂料,师傅拿到刀后,看了看,就将刀往地上剁,不一会儿,刀刃上出现几个缺口,师傅再将刀交还给胡炳洋,让他重新磨。就这样,在师傅的严格教导下,胡炳洋好不容易过了磨刀这一关。之后,胡炳洋开始练习切药材。一开始切的不是真的中药材,而是树枝,等技巧熟练后,才能慢慢开始接触各类名贵中药材。
“当时我正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哪里耐得住寂寞,天天磨刀切药材。但师傅管教得严,再怎么无聊也得硬着头皮坚持下去。”胡炳洋说,在师傅门下修炼三年,学到了扎实的基本功。因为具备了一些医药知识,入伍参军后,在部队里当了一名卫生员。退伍后,回到医药公司上班,可以说52年的工作经历中都没有脱离过医学。
四人成立学习小组,互相抽背知识点
当学徒时,胡炳洋看到师傅能熟练地辨识各种中药,十分钦佩。求知若渴的他决定在工作之余自学中药知识。做学徒时,一个月的补贴只有十几元,但在买中药书籍上,胡炳洋却毫不含糊。说到这里,胡炳洋转身从抽屉里拿出几本书页发黄、有些破旧的中药书,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当时一起当学徒的4个伙伴还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那个年代,娱乐活动十分匮乏,师傅也不允许大家出去玩,因此常常在晚饭后,4个人聚在一起学习,互相抽背书里的知识点。万事开头难。胡炳洋坦言,一开始接触中药书时觉得乏味枯燥,反复看都看不懂,因此只能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到后来,看得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地就入了门。
“决明子明目,茯苓皮利尿……”胡炳洋对于中药书籍上的口诀依然可以倒背如流。这也归功他有时常翻阅中药书的习惯。他说,现在的年轻药师习惯在网络上查找资料,自己年事已高对电脑不熟悉,还是经常查阅书籍。胡炳洋说,他以前工作的中药房里有七个大柜子,总共有七百多种药,一种药放一个抽屉,而抽屉外侧是不准贴标签的,当时的他,对哪种药放在哪个抽屉一清二楚,而且一打开抽屉就能说出中药名及功效。
有一次,胡炳洋观看央视的一个节目,发现主持人将“黄芪”的发音念错了,将“黄qí”误念为“黄shì”。“中药书里有一些字比较生僻,很容易念错。遇到不认识的字时,我会拿出新华字典查清楚。可以说,现在的中药名里没有我认不得的字。”说到这一点,胡炳洋略显得意。
坚守老本行,义务帮他人切名贵药材
胡炳洋在2008年退休,但他没有闲着,又拾起了切药刀。“这是三七,这是鹿茸……都是免费帮别人切的。”胡炳洋指着地上一篮篮的药材对记者说。这几年机械化生产渗入各行各业,各大药店也都配备了切片机。像胡炳洋这样坚持手工切药的匠人越来越少了。“三七、鹿茸,这类药材不能用切片机切,还得需要手工切才行。因此,常常有熟人托我帮他们切药,我也很乐意做这个义务工。”
除了义务切药外,胡炳洋也常常义务当老师,经常有药师给他打电话,询问有关中药配方的事情,胡炳洋总是尽他所能耐心回答。在空余时间里,胡炳洋喜欢摄影、钓鱼、看戏,生活忙中有闲,丰富多彩。
胡炳洋说,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学磨刀切药的手艺,也不愿意从事与医学相关的职业。反倒是两个儿媳妇,在他的培养下,一名成了中药师,一名成了执业药师,两人还开了一家药店。胡炳洋笑称,自己现在是给儿媳妇打打杂,做一些琐事。
“这把切药材的刀我用了15年,还是很好使。”胡炳洋说,“朋友都打趣我,夸我是‘永康第一刀’。我可不敢当,还有很多比我优秀的人值得我学习。”
□记者 陈凯璐 实习生 应怡冰
老胡对工作一丝不苟,有时候宁愿不吃饭也要先把工作做好。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长辈,是我的好伴侣。
——妻子 朱杏如
我20多岁时拜胡炳洋为师,当时这个年龄已不是当学徒的最佳阶段。但师傅不仅没有嫌弃我,还把技术尽心传授与我。正因为我年轻时跟师傅学过中药加工炮制的技术,现在的我才能全面掌握中药知识,才会对中药传统文化如此热爱。
胡炳洋师傅从事中药加工行业50多年,中药刀工在业内也是领先的。祝愿他继续为传承中药事业发挥作用,永远健康快乐。
——徒弟 王剑峰
胡师傅已经七十多岁,还宝刀不老、坚守老本行,我们都很敬佩。
——老同事 陈红叶
胡师傅是我母亲的徒弟和同事,这么多年来,大家对他好评一致,他切中药的手艺算得上一流,现在还常常帮别人切药,发挥余热。
——老同事 童赛花
胡炳洋是我们的公公,也是我们的入门师傅。他从事中药行业52年,精通业务。他做事兢兢业业,要求严格,在他的指导下,我们才成为了一名药师。
——儿媳 王晓莉、徐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