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玩转”机器人 摘取全国比赛桂冠
大司巷小学三名学生将代表中国出征世界大赛
8月19日至20日,第十九届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中国区选拔赛在北京举行,有来自全国的100支代表队参赛,我市大司巷小学李凌奔、林潇硕、朱俊朗三位同学也组队参加。他们设计的高楼折叠滑梯救援机器人以立意新颖、设计独特,获得了机器人创意设计项目全国冠军,并将代表中国参加今年12月份举行的国际奥林匹克机器人世界大赛。
这三名学生学习机器人制作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年多,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背后是大司巷小学师生的辛勤付出。孩子们用这块金牌,诠释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
反复修改,耗时三个月确定设计草图
得益于学校开展的拓展性课程,自去年开始,李凌奔、林潇硕和朱俊朗和其他同学一起学习趣味编程课,系统学习计算机C语言编程、Scratch趣味编程及机器人搭建等内容。凭借出色的编程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这三名同学在同伴中脱颖而出,被推荐参加第十九届奥林匹克机器人中国选拔赛。
“今年4月份,我们得知此次比赛的主题是‘安保、安全、消防’,就产生了设计高楼火灾安全逃生机器人的想法。” 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指导老师张宁仍觉得历历在目,“有了想法之后,我们立即着手设计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写写涂涂、画画改改,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设计了十几种方案,却都因为各种问题被推翻。”
正当大家为机器人设计方案头疼的时候,林潇硕随口发出的一句感叹给了大家灵感,“我在电视上看到杭州发生一起火灾的新闻,逃生者从救援云梯上爬下来,速度很慢。当时我就想,如果救援云梯能像滑梯一样,让人‘咻’一下滑下来该多好,又快速又好玩。”这句话让张宁茅塞顿开,对呀,为什么不把救援机器人设计成滑梯的形式呢?说干就干,大家马上动手收集资料,最终确定了高楼滑梯救援机器人的设计草图。
废寝忘食,每天早起晚归制作机器人
有了草图之后,下一步就得把机器人模型做出来。三名同学利用暑假时间,来到北京伯格机器人永康中心专业训练场进行集训。在训练中心老师的指导下,高楼滑梯救援机器人终于在7月中旬成型。
“一个多月来,孩子们每天7点起床到训练场,有些天是晚上八九点才回家。”看着三个孩子加班加点地训练,妈妈们是既心疼又欣慰。每天研究制作机器人,真的不累吗?面对记者的疑问,三位同学都坚定地摇了摇头,“看到机器人制作成功的一瞬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林潇硕的一番话说出了大家的心声。
虽然机器人雏形已定,但随着比赛的临近,同学们和张宁又发现了机器人存在的一些小缺陷,这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机器人的承重问题。“我们发现由于机器人底部的承重力不够,伸展臂也无法展开。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张宁告诉记者,为了完善机器人的救援功能,同学们还在滑梯里安装LED照明灯,方便夜间救援等,一直到出发参赛的前一天,他们才最终确定好机器人的各个细节。
团结协作,五个小时激烈比赛终夺桂冠
国家级赛场高手如云,考验的是不仅是三名同学高超的技能,还有是否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比赛开始后,三名同学立即进入状态,朱俊朗负责撰写策划书,林潇硕负责搭建机器人底座部分,李凌奔则负责搭建伸展臂部分,大家分工明确,有条不紊。两个半小时后,机器人顺利搭建完成,他们也成为全场搭建速度最快的队伍。
对比其他参赛机器人花哨的造型,高楼折叠滑梯救援机器人的造型显得有些简单。“造型花哨没有用,是否实用才是关键,我对我们的作品可有信心了。”队员们信心满满地进入展示环节。
“我们的救援机器人用三段式折叠滑梯结构,融合了起重机械、救援云梯和滑梯的原理,通过坐滑梯的方式,快速、安全地帮助被困人员撤离。”面对评委,朱俊朗流利地介绍起了救援车的结构和功能,一连串的专业术语让评委们刮目相看。
面对评委们的刁钻提问,同学们落落大方、巧妙应答,他们沉着冷静的表现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并最终获得了本次比赛机器人创意设计项目的全国冠军。
希望三位同学再接再厉,永远保持好奇心、求知欲,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不断进取、再攀高峰。
——校长 黄伟星
孩子们整体表现很出色,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丝毫没有露怯,全国比赛的结束意味着国际大赛的开始,希望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在国际大赛上也获得冠军!
——领队老师 张宁
刚开始玩机器人时,孩子面对零散的100多个零件,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但他能凭着自己对制作机器人浓厚兴趣,主动钻研,最终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我很欣慰。
——李凌奔母亲 胡巧君
□记者 王靖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