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微信流传“神奇”黑白图片,盯着看再抬头眨眼变彩色
老师:源于视觉暂留和色觉互补
近日,微信朋友圈流传一张神奇的图片,“只需盯着黑白图片中美女鼻子上的红点20秒钟,然后抬头快速的眨眼睛看天花板,天花板上就会出现彩色的美女图片”。不少网友试着观察几次,还真如帖子说的那么“神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的图片是怎么制作的?本期求证实验室记者带您解开这个谜团。
□记者 程高赢
微信流传的图片
记者制作的图片
记者体验:神奇图片 眨眼后变成彩色
网络上的这张图片是一张类似于胶卷相机底片的美女图片。美女的鼻子上有一个红色的点。 图片说明这样写道:“盯着图片中美女鼻子上的红点15至30秒钟,然后抬头看天花板,同时快速地眨眼睛,最终会出现神奇的一幕。”
按照图片说明,记者盯着图片中的红点看了20秒后,迅速的抬头望着白色天花板,同时眨了10余下眼睛,眼前竟出现了神奇的画面。手机上的美女图像顿时出现在天花板上,而且随着记者目光的移动而移动。
更加神奇的是,最初肉眼看的图片明明是黑白的,可最终看到的变成了彩色。
自制反色图片也有类似效果
这张图片在网络中十分火爆,不少网友见到图片后都一试究竟。
“太神奇,盯着看了20秒,眨了眨眼睛,这图像竟然会出现在天花板上,比魔术还要神奇。”一位网友惊叹道。
“原本黑白的美女图片,用这种方法,竟然会变成彩色的,人的眼睛原来还可以洗照片。”另一网友说。
而更多的网友则在试过后,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有技术男甚至列出了神奇图片的制作方法。
首先,选择一张颜色对比度较高的人物图片。利用Photoshop等工具,把图片P成反色。反色好的图片类似于早期相机底片那样呈黑白色。为了让观察者集中注意力,再在人物鼻子或者某个中心位置画一个红点,方便注视。
按照上述方法,记者找了一张人物照进行处理,最终制成的图片也具有类似效果。(见上图)
老师解读:源于视觉暂留和色觉互补
为何会出现上述情况?记者咨询了永康一中物理老师胡伟健,他解释道:“这是人体视觉的正常生理反应,是视觉暂留和色觉互补产生的一种视觉错觉。”
“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图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至0.4秒的时间。”胡老师解释。
视觉暂留现象又称“余晖效应”,它于1824年由伦敦大学教授皮特·马克·罗葛特率先提出,如今被广泛运用于生活中,电影就是成功的例子之一。电影胶片上记录的其实都是些静态画面,不过因为人脑还能记住前面的内容,当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播放时,这些静态画面就会让人形成一种连续的运动错觉。
当我们盯着看一个物体一段时间,转移视线后会有残影。比如将鼠标快速移动,电脑屏幕上会有许多个光标出现。而看白色天花板或墙壁时不停地眨眼睛是为了增强这种视觉暂留效果。
残影会变成彩色则是因为色觉互补产生的负后像。“当视觉神经兴奋过度而产生疲劳就会诱导出颜色相反的结果,这个结果是补色关系。”胡老师说。
一个人长时间的凝视红色后,再迅速把目光转移到一张白纸上时,眼前将会浮现绿色。这是由于含红色素视锥细胞长时间地凝视,其兴奋度和感觉灵敏度均不断降低。当视线转移到白纸上时,相当于剔除了红光,呈现为互补的绿色。
“上述原始的图片是黑白的,当长时间凝视红点后,视觉启动了负片效果,所以这张负片图像就变成了彩色的。”胡老师说。
延伸实验
巧用视觉暂留原理自制“动画”
不少小朋友喜欢看动画片,早期的动画制作要准备很多纸,每一页都画上几乎相近的图片,只是有稍微点的变化,数量多了再翻起来的时候就会感觉在动。这便是运用了视觉暂留的原理。
有空的小读者不妨按照以下方法,制作一个小黄人进笼子的作品来感受一下这个神奇的现象。
首先准备好硬纸片、A4纸、透明胶、两条橡皮筋、牙签、彩笔、固体胶等材料。
第一步,借助透明胶带的外形,拿笔在硬纸板和白纸上画出圆,硬纸板上画一个,白纸上画两个。然后沿着三个圆的边沿将其剪下。(如下图所示)
第二步,用尺子找到三个圆的圆心,然后用铅笔做好标记,同时在直径两头离边角1厘米的地方各画一个点并用牙签钻洞,将三张纸片叠在一起。
第三步,在两张白纸上分别画出笼子和小黄人,绘画时尽量将笼子画大一些,人物则小一点,以便看出人物被关的效果。
第四步,用固体胶将笼子和小黄人的图片一正一反地粘在硬纸片上,注意穿孔要对齐。
最后一步,将牙签穿过两边的孔,使纸片立起来,放在有风的地方晾干。然后找出两条橡皮筋来,借用牙签的力量将橡皮筋塞入孔中,然后套着拉出来就完成作品了。
使用时,只需将橡皮筋套在手里,然后翻转图片,放手后就可以看到小黄人进笼子里的“动画”。
在纸上画圆并沿线剪出
穿孔后画好小黄人和笼子
制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