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五峰走笔

文章导航

  解读后吴历史的一把钥匙

  □章竟成 项瑞英

  树德绍文谟克俭克勤芳流瞻依百世

  崇祠承武烈惟忠惟孝庆绵血食千秋

  这是镌刻在我市前仓镇后吴村向阳公祠正厅石柱上的楹联,此联以“绍文谟”“承武烈”为宗旨,确立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以此自警自勉,并指明实现这一理想抱负的途径是“克俭克勤”“惟忠惟孝”。用“忠孝节廉”这一儒家理念,始终如一地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诫家族子孙要时刻铭记传承和弘扬祖辈先人的荣光,造福社会,造福宗族,造福后人。

  一个古村落,就是一部厚重如谜的乡土史;一座古祠堂,就是一卷如诗如画的老宗谱;一副古楹联,或许就是古老宗族传家的真谛。走进古村,瞻仰古祠,寻找斑驳石柱上的古楹联,在拂去尘埃,仔细观瞻,琢磨品味,相互印证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串钥匙,窥见一个宗族、一个古村乃至一个地域的千载沧桑,百代兴衰,懂得该传承哪些宝贵遗产,光大哪些永恒精神。后吴村就是这么一个古老村庄,而向阳公祠的这副对联,就像是一把心灵钥匙,让我们读懂后吴村厚重的历史。

  绍文谟、承武烈,筑起吴氏宗族不屈脊梁

  后吴古村西望历山,南接石城山,东南与屏峰相连,北通福建寮古驿道,是浙中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村。有着近800年历史的后吴,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古祠堂、古宅、古街等古迹星罗棋布,光是上起明嘉靖,下迄清末民初的祠堂就有八座,而今保存完好的则有著名的吴氏宗祠、澄一公祠、丽山公祠、仪庭公祠和向阳公祠。

  站在古村中心清水塘沿,观瞻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吴氏宗祠,首先跃入眼帘的便是宗祠两侧门楣上,左为“文谟”,右是“武烈”这四个端庄墨书。这不正是之前我们在向阳公祠中发现的柱联里“绍文谟”“承武烈”的内容得到了印证吗?吴氏宗祠是后吴村地位崇高的总祠,而在宗祠中厅叙伦堂中浏览《屏山庆堂吴氏宗谱》时,更令我们对这四个大字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文谟”指的是文章与谋略,“武烈”则对军功与武士精神而言。从宗谱和吴氏宗祠厅堂上悬挂众多古老匾额中可以看出,屏山庆堂吴氏代出文能安邦武可治乱之士。如后吴吴氏九世祖、仙居人吴芾(1104-1183)为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至龙图阁直学士,曾率兵出征,力图恢复中原。他常告诫下属:“为官当视百姓如父母,视公事如私事;与其得罪百姓,宁可得罪上司!”十三世祖吴坚(1206-1276,仙居人),南宋淳佑四年(1244)进士,端明殿大学士,封信国公,任左丞相,曾与文天祥一起赴元军议和,被羁押愤而病卒。二十世祖吴时来,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因抗倭立功,任刑部给事中,上书弹劾权奸严嵩父子,以忠肝义胆闻名于世,力举戚继光、俞大猷平倭,于万历十五年(1587)升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实大中丞之职。后吴吴氏后裔,清初浙东著名才女、烈女吴绛雪,在清康熙十三年(1674)三藩之乱中,为保全永邑士民不受涂炭,毅然在白窖岭上跳崖,壮烈成仁。保存在城区西街的“烈妇祠”遗迹,至今完好。

  正是因为世代秉承了“绍文谟”“承武烈”的优良家风,才有让世人看到刚烈不屈、崇高伟岸的吴氏宗族脊梁。

  克勤克俭、惟忠惟孝,成就吴氏家族千秋兴旺

  后吴人一直把“克勤克俭”“惟忠惟孝”当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切实践行的一种具体规范和标准。“克勤克俭”,是个人修养和治家要旨,“勤”即万事必须尽心尽力,坚持不懈地去做,直至做好,做成,习以为常,直至成为性格的一个部分;“俭”则专指生活上要坚持节约,严戒奢侈浪费。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就是这个道理。

  后吴老村中心有一幢叫“前轩间”的“娘屋”,后吴人叫“起源屋”,已有近800年的历史,据说为后吴始祖昭卿公所建。南宋嘉定年间,他从仙居迁永康,卜居何宅,靠垦荒养畜禽度日。一年炎夏,其妻唐氏见一位过路客口渴,气喘吁吁登门讨茶。唐氏让他稍等,转身下厨,炖了碗滚烫的茶水端上来。客人正低头要喝,忽见水面有一层茶末浮着,只得慢慢地边吹气边啜饮。这一大碗茶水下肚,客人汗干了,精神也好了,就与主人闲聊起来。昭卿公说:“贵客来时,我家实有凉茶,见老客又累又渴,怕你急喝伤身,就让内客给你烧了一碗,还撤上一把茶叶末子,让你慢饮,耽搁了老客赶路。如不嫌粗茶淡饭,就请老客吃了晚饭再走如何?”客人吃了饭,感激地说:“在下粗通阴阳,你家宅基缺风少水,不如搬到那边为好。”说完他朝后吴那边一指。过了不久,昭卿公家一只鹅娘失踪,个把月后,这鹅娘竟领着10多只小鹅嘎嘎欢叫,蹒跚而回。昭卿公跟踪寻索,在一个草木丛生的紫荆树蓬中发现一个鹅窠,方位朝向距离正与饮茶客人所指不差分厘,于是就举家迁居于此,建了这幢小屋,并取名后吴。后来果然人丁兴旺,百事顺境,家业大发。

  传说无稽,但其中蕴含了一个大道理:为人处世,忠厚为本;孝善真心,后福无尽。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忠孝节廉,体现吴氏宗族治家理念的社会价值

  后吴民风古拙纯朴,世代传承,久而弥昌。村民始终以“忠孝节廉”这四字严格要求自已,教诲儿孙。在吴氏宗祠中堂两侧砖壁上,有“忠孝节廉”四个擘窠行书,凝重端庄,刚劲有力,相传为村中举人吴荣宪(小溪先生)所书。清光绪十三年(1893),吴氏宗祠重修告竣,吴氏宗谱绪修完成,吴荣宪在庆典仪式上用巨帚蘸墨,一气呵成,挥写此四字于墙上。迄今百余年,墨迹犹新。可以说这四个字不仅是后吴先辈教诲裔孙的规训,更是吴氏宗族的传家法宝。澄一公祠敬祀的后吴吴氏十四祖吴樟,人称“澄一公”,有六子十二孙,都能勤俭持家,谨守孝道,崇尚礼节,友爱弟兄。顺治初建祠时,吴樟以古代儒家六艺为名,分别称其六子为礼、乐、射、书、数、御六房。后人也称澄一公祠为“六房祠堂”。

  后吴村民向来十分重视文脉传承,文风教化。村中有座大宅,人称“廿九间头”,其门石匾上书刻的是“司马第”三字,是后吴肃屏公吴文武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建的。吴文武以太学生考授知州,任州司马时因急公好义,赈济灾民,于道光十六年(1836)知府授匾“济困扶危”。他有七个儿子,先后考中进士、贡生、太学生、州同知。个个功成名就,名噪乡里。司马第正门上刻“仰瞻山斗”,左右门额为“书府”“墨林”。而中厅则是后吴的私塾学堂,供家人子弟、村中孩童免费上学。另有一座建于乾隆八年(1751)的“树玉堂”又称“屏山精舍”,专供后吴及附近生徒进修治学。

  1942年,日寇犯永,县城沦陷,永康中学全体师生在校长胡侯锡(子康)先生率领下,从李店迁来后吴。在国难方殷、烽火连天之际,后吴村民公而忘私,慷然拿出村中最好的建筑吴氏宗祠、澄一公祠、丽山公祠、仪庭公祠、向阳公祠,作为教室、宿舍、食堂、活动场所,供永中师生使用。在“抗战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理念指引下,永中学生发愤攻读,其中不少人成了国家有用之材,后吴村民的助学义举功不可没!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向阳公祠的主人,他是后吴吴氏第29代孙吴聚春(字向阳)。向阳公一生不曾入仕为官,也未曾经商聚财。他务农为本,耕织持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积善修德,节廉积厚,于62岁时独资兴建了向阳公祠。一座祠堂、一副楹联,他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物质财富,更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向阳公既是吴氏文脉的继承者,又是吴氏宗族精神的传扬人。“树德绍文谟克俭克勤芳流瞻依百世,崇祠承武烈惟忠惟孝庆绵血食千秋”这副楹联刊勒在向阳公祠的石柱上已近百年,它不因岁月风雨的磨砺而模糊,反而在族人的珍爱中愈发历久弥新。


永康日报 五峰走笔 00015 2017-08-23 永康日报2017-08-2300005;永康日报2017-08-2300008;63588 2 2017年08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