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大妈”文宣队活跃乡村舞台14年
穿着四种颜色的布袋装,袋子上印着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在舞台上唱唱跳跳,几位大妈用这种方式教大家如何做好垃圾分类……近日,方岩镇后浅村广场上热闹非凡,村民们都被舞台上大妈滑稽的表演逗得合不拢嘴。
这支表演队是古山三村的文宣队,成立于2003年,由18名志同道合喜欢文艺的大妈组成。14年来,她们义务到全市各村表演,宣传新农村建设成就,收获了一大片“迷妹”“迷弟”。
□记者 陈凯璐
自编自导上百个小品,很多素材来自《永康日报》
近日,记者来到古山三村,见到了该村文宣队的队长——朱仙南,只见她穿着一件绿色花纹连衣裙,头上戴着发箍,耳上挂着耳环,脖子上还戴着一串项链,时尚气十足,若不是她说自己今年73岁,一般人还以为才60来岁。
朱仙南初中文化,一直喜欢文艺表演。2008年,当年60多岁的朱仙南被选中去杭州群众艺术馆进修,学了37天的编导专业。从那之后,朱仙南就爱上了编小品。“小品这节目,一定要符合时代潮流,不合时代的节目就要被淘汰。”朱仙南说的时代潮流,就是要紧紧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你看,最近全社会都在讲剿灭劣Ⅴ类水、垃圾分类,编排小品就要以这些内容为主。”朱仙南一面说,一面翻开一本笔记本指给记者看,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她写的那些小品素材。
“你知道吗,以前全市共有257个劣水点,现在几乎全部被消灭了,但我们要坚持长效管理,不让这些劣水反弹。”打开话匣子后,朱仙南开始侃侃而谈,她曾创作了一个《争当河道长》的小品,鼓励大家保护治理好水资源。
2008年以来,朱仙南创作了上百个小品,小品的内容大多来自身边的新闻。她每天都要看报纸,最爱看的是《永康日报》,尤其是前面几版的时政新闻,哪里的新农村建设得好,哪里又治理了几个劣水点,还过多久就要召开党代会了。看到有用的内容,特别是涉及到具体的数字,朱仙南便会将报纸剪下来,就空时就会翻看。久而久之,这些本土的时政内容就会深深刻在脑子里,创作小品时便可信手拈来。
从18名队员增加到40名,年龄最大的已73岁
古山三村文宣队成立初期,有成员18名,现在固定成员就有40名,其中不仅有本村的村民,还有其他村的村民,甚至还有来自桥下、城区的队员。她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73岁,最小的也将近40岁。文宣队的节目很受欢迎,经常到各地去演出。
“今年6月底我们队就新加入了两名其他村的成员,她们说看了我们的演出,觉得很不错,就想加入我们这个团体。”朱仙南说,为了让这两名新队员尽快上台演出,排练时大家对她们俩特别照顾。”朱仙南说,队员们也都乐于奉献,从来不计较。
让朱仙南印象特别深的是,今年5月1日,文宣队在古山镇演出,由于五一小长假的原因,那天看演出的观众特别多,大家决定为了增加宣传效果,上午、下午和晚上滚动演出,队员们没有一人喊累。
“每次活动会给每名队员10元补贴,只能表表心意罢了,大家也根本不是为了钱来的。如7月23日在古山镇的演出,几名队员从城里坐车来回古山,车票都是自己出的。”在朱仙南看来,队员们就像一家人一样。
计划2020年前走百村演百场,欢歌笑语进全面小康
“习总书记说,不把脏泥污水带到小康社会。我们年龄大了能力有限,但也想用自己的方式发挥一点力量。通过演出宣传新农村建设成就,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保护环境,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和美丽永康一起迎接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朱仙南说。
14年来,这些大妈的身影活跃在我市的各个乡镇的舞台上。她们自编自导自演,用欢快的语调、朴素通俗的台词,宣传安全用电、环境卫生、剿灭劣Ⅴ类水、垃圾分类等各种知识。
接下来,文宣队打算在2020年到来之前,完成到100个村演100场的目标。“7月23日的演出就算是我们的首场演出,演完100场,然后欢歌笑语进全面小康。”朱仙南说,考虑到自己年纪大了,她还考虑好了接班人,团队里的胡燕华和陈仙芳就是团队的主力干将,“我和她们在一起演出十多年,希望她们能挑起文宣队的重担,将文宣队办得越来越好,节目越来越精彩。
在接下的日子里,古山三村文宣队的大妈们将活跃在我市的各个乡村,为群众带去更多的知识和快乐。
希望文宣队越办越好,节目越来越精彩,和大家一起走遍家乡的美丽乡村。
——朱仙南
团队成员都非常用功,不怕辛苦,大家在一起就跟亲姐妹似的,希望以后大家能一直这么开心地在一起。
——陈仙芳
很开心能和大家在一起这么多年,希望文宣队办得越来越好。
——胡燕华
加入这个团队很开心,能为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很自豪。
——胡丽臣
本报家园版面是一个分享平台,是平凡人、平凡家庭、平凡群体当主角的版面,每个人都可以出现在报纸上,欢迎大家来说说自己家的喜事、开心事、烦恼事,刊头的“家”字也等着你来题写。请你写下“家”字后,和自己的照片、附上姓名以及职业,投稿至邮箱:598974431@qq.com。新闻热线:87138758 1875893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