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芝英历史文化

文章导航

  芝英应氏和王阳明

  □王石周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宁波余姚市)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他以“心学之集大成者”的高度,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学派,影响远及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多,世称姚江学派。1917年,24岁的毛泽东,读罢王阳明的《心学》后,慨然而生经略四方之志,下笔一挥而就《心之力》;同年,混迹上海滩的蒋介石读到阳明格言,突有所悟,遂以“心学”之“大中至正”之意,将本名“志清”改为“中正”;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说:“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提到王阳明,他和芝英应氏渊源很深,影响很大,芝英应氏也从王阳明的学说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成为几百年长盛不衰的名门望族。

  应恩力助王阳明平宸濠之乱

  应恩(1457——1520),字天锡,鹤邱其别号,尚德公大儿子。应廷育称“业举发科则自先生始”,“鹤邱先生吾应氏斯文始祖也。”(应廷育《鹤邱先生传》)弘治八年(1495)举人,修业之余,后进多跟从学习、成就。

  正德八年(1513)授江西高安县知县。高安县地处江西中部偏西北, 古为筠州、瑞州,州治在高安,距南昌55公里。正德十四年(1519),酝酿十几年,拥有七万精兵和一个庞大关系网的藩王宁王朱宸濠于六月十四日在南昌起兵叛乱,企图争夺皇位。这时王阳明奉命赴福建平叛,听到宸濠谋反,就返回吉安起兵,以南赣巡抚的身份要求江西各地军政长官兴兵勤王。

  这时应恩因考绩事赴京路过南昌,适遇宸濠作乱,又听说筠州太守被囚禁,考虑到县城的安危,就急速赶回高安,召集部众守备防御。果然有助逆作乱的王族女婿李藩带兵窥探县城,被守众所擒,斩杀无余,人们都说如果应恩迟五日不至,则县城将失守。接着他马上率兵随提督王阳明围攻宸濠巢穴省城南昌。七月二十日凌晨,王阳明兵分十三路进攻南昌城。应恩与宁都知县王天与指挥第十三路一千余人,夹攻进贤门。他们夺门而入,应恩考虑在混乱之中,怕玉石不分,立即提请王阳明号令禁止扰民,几万百姓免遭涂炭。

  得到南昌失守的消息,这时企图从安庆顺流而下进攻南京的朱宸濠立即从安庆回撤南昌。七月二十三日,朱宸濠先头舰队抵达江西新建县樵舍镇。二十四日,朱宸濠先头舰队直逼离南昌15公里的黄家渡,王阳明下令与之决战。他以攻心为上,打得朱部纷纷溃退,朱不得不命舰队退避樵舍。七月二十六日,应恩随队,把企图从樵舍的芦苇丛中逃跑的朱宸濠併力擒获。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应恩功绩显著,王阳明报捷的奏本叙说得很清楚。第二年(1520)在政绩和军功的考核中,应恩以贤能被推举上等为最优,在赴京复核时,终因宸濠乱时集兵征剿,积劳成疾,便道还家就医,竟不幸去世,享年六十有四,天子闻而悼之。又明年(1521),嘉靖皇帝即位,兵部奏请论功升赏,应恩与同事、知县王天与已经去世,朝廷各赏银帛有差,世代免除其家赋税徭役,以表彰忠心勤劳。从应恩开始,王阳明就和芝英应氏结下不解之缘。

  应典毕生传扬阳明学

  应典(1480——1547),字天彝,号石门,学者称石门先生。十九岁时奉父命赴南国子监随从兄鹤邱学习,论交四方,闻见益广,三年而归。正德九年(1514)登进士第,授兵部职方司主事,更锐志圣贤功业。次年,称病告假,过兰溪问学一代宗师章枫山先生,因枫山先生而知仙居应南洲(名良),到家即禀告太安人,不顾山高路险度苍岭前往拜访,又因应南洲造访黄岩黄久庵(名绾)。南洲时为皇帝文学侍从,学于湛甘泉,久庵任吏部铨选之官,学于王阳明,两人都是入门高弟。湛、王是明学两大宗,应典获闻二公学问,似有从二公之学终其一生之意。应、黄二公因应典才德当为世用,且父母未受封赠,交促其入京。应典于正德十二年(1517)又赴京,改车驾司主事,最为兵部尚书王琼赏识,命他掌管四司奏事,凡机密大事都委以处理。正德十四年(1579)南赣寇平,而福建军人进贵等又叛乱。朝廷差遣王阳明前往平叛,这时王琼极秘密地对应典说:“进贵小事,不足烦王某(王阳明)。但江西尚有一大贼在,非王某不能了。”(黄绾《尚宝司丞石门应公墓表》)令应典迅速草具奏章,命令王阳明前往侦查宁藩谋逆之事,只要抓住真凭实据,就依奏章行事。应典拟就的奏章一一皆中机宜,王琼极为叹赏,深以为知言,而王阳明不旬月擒获宸濠立了大功,应典实在出了大力,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应典考虑太安人失明十年而年事又高,于是托病辞官养母,而太安人深明大义,命他求师访友作第一等人,为圣为贤,并勉励应典说:“诸兄不仕,治生致富。汝仕而贫,幸亲师友,尚友古人,以善为富,难道不值得赞许吗?”(黄绾《尚端翁偕配李氏墓表》)不愿以禄养,而愿应典以志养。奉母之余,应典又与应黄二公论学,二公也时与应典过往讲切,特别是与黄绾更是往来十分频繁。正德十六年(1521)王阳明从江西归余姚,黄绾往访,回归时绕道永康访应典于寿山禅堂,住了几个月,讲论阳明之学,日有所得。访越时,黄绾已向王阳明介绍了应典,双特地写信推荐应典前往。阳明与应典相见之下,深喜得人,留之数月,领间致良知之旨,得阳明真传,归而构丽泽祠于寿山桃岩之下,与程方峰、卢一松和从侄应兼等集诸生讲习阳明之学,从游者常为百余人,远及衢、婺、瓯、括诸郡。

  嘉靖六年(1527),应典被荐升尚宝司丞,适值母亲去世不赴。这时阳明先生卒于王事,灵柩运回,应典往迎。此后他息心名利,绝意官场,专心一意与同门有志之士,传扬致良知之学。程兆选《重修五峰书院记》曰:“迨明嘉靖间,应石门、卢一松,与吾祖松溪、方峰二公,俱以斯道自任,绍王阳明良知之传,即五峰故址而为书院,倡明正学。时郡人如杜见山、陈春洲、陈诚源、吕渊潜诸儒负笈来游,更相授受。其师友渊源,详载《明史》。婺之文献,至是为一再盛,而良知一脉,又五峰之所独盛,非他邑所敢拟也。”五峰书院是当时浙中传扬良知之学的中心,而应典无论学识、声望,都众望所归,为当然盟长,如是者近二十年。嘉靖二十六年(1547)应典病重,还褥坐门口,对前来探病问候的人,拳拳勉以良知之学,死而后已。

  应兼继传阳明圣贤之学

  应兼(1492——1577),字抑之,号古麓,学者称古麓先生,乡贤天成公大儿子,司丞石门先生从侄。公生而聪明,十岁出外从师求学,继而受业叔父石门先生,从兄高安知县鹤邱、郡丞芝田、佥宪晋庵等都同笔砚。不久中了秀才,一时蜚声县学间,而公意气凝定,不与时髦者兢艳争荣,俨然如古时职任教化的师儒。

  天成公对他期望很高,应兼回忆,“忆昔吾先子,志在我读书。命之台越间,期以圣贤徒。”(应兼《和勉学》)听闻王阳明在绍兴倡明良知之学,教人为圣贤,即命应兼与程梓、周岘峰、周五峰等一同前往学习。完成学业归来,应兼又随同叔父等创立五峰讲会,传扬阳明圣贤之学,司丞是盟长,许多具体事务都由应兼承担。五峰讲学,不是一般泛泛无根之学,凡规劝教、责其成,都是身心实学,都要脚踏实地身体力力,进而成为人们的榜样,为圣贤,并非只是默坐沉思、谈说光景而已。叔父应典学务致道,他的《诚意章讲义》所阐明的为人为学的大旨,应兼都如自己胸中流出,与之合若符契,芝英应氏俊彦多从学践行,世代影响芝英应氏子弟的读书为学、立身做人。

  应兼追随叔父五峰讲学二十年,石门所至,兼必相随。叔父去世,应兼“继典主盟于五峰精舍,与同门卢可久、程梓丽泽讲学,四方来会者翕然趋之余三十年,学者称古麓先生。”(《光绪永康县志·七卷·人物·儒林》)古麓公俊杰之才,不屑屑于科举为官,而笃志圣贤之学。当时,方伯应南洲、尚书黄久庵都以讲学显名,公时时游赤城、天台间,与二公互相论辩,有乃叔石门之风,二公以师友待公,而公学日益深。公每年不是去台,就是去越,以从王阳明之门,以圣贤功业为志,担当宏巨,孜孜于王阳明良知之学。他无意于科举,屡试不第,及资历当时推荐,被授司训之职,高尚不赴。四川左布政、顺天府尹程正谊回忆,在他父亲程梓公为秀才时,古麓公不仅自己讲学五峰,还把十岁的小儿子世亨也送五峰受业,不久古麓公又延请程梓讲业于芝英其家之寝堂,训其子孙以圣贤之学。

  古麓和石门公讲学于五峰,“议论必期效先哲,行为不诡于流俗”人们都以道学称呼他们,但仍建“善林书屋”,时会同志以尽良朋研习讲学之益。古麓公经业理学,烺烺为时所宗仰,名闻远近,温州、丽水一带很多读书人前来拜他为师。而贤内助孙安人体念他们离家远来,在生活上尽力给予照顾,资助他们菜蔬和粮食之类,至于衣服鞋袜的洗洗刷刷,缝缝补补都为代劳,使诸生之来如回家,前来读书问学的士子更多了,“善林书屋”渐渐成为传播阳明之学的圣地,芝英也成邹鲁之乡。程正谊赞曰:“应(氏)自仕濂公以来,多大度伟人,类能以其居积之富,敦崇高义,竖(树)建宏猷,赈贫赒乏,声施不匮。而要之从事圣贤之学,则自公与司丞公始。即今众子侄多兴起,蒸蒸响往,微公,其谁倡之?”(程正谊《应古麓公传》)

  永康市芝英历史文化研究会、永康日报社主办 总第14期

  刊名题字 应忠良


永康日报 芝英历史文化 00004 2017-07-29 永康日报2017-07-2900005;永康日报2017-07-2900006;永康日报2017-07-2900007;永康日报2017-07-2900008;62093;永康日报2017-07-2900009;永康日报2017-07-2900010;62092;永康日报2017-07-2900011;永康日报2017-07-2900012;永康日报2017-07-2900013;62059;永康日报2017-07-2900015;永康日报2017-07-2900016;永康日报2017-07-2900014;永康日报2017-07-2900017 2 2017年07月29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