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吹拉弹唱一人完成
牛人陈伟达
和他的神奇乐队
唢呐、定音锣、铜锣、莲花板、大鼓……这些乐器很多人都会来上几手,但前仓镇大陈村70岁的村民陈伟达却能同时演奏十几种乐器,他有一个特制的乐器架,将其中的7种乐器组合在一起,其他乐器放在旁边,一个人吹拉弹打撑起一台戏,让人叹为观止。
□记者 陈凯璐
人小喜欢音乐
曾跟剧团老先生学乐器
陈伟达退休前是石柱初中的教师,他年轻时就特别喜欢音乐,胡琴、箫、唢呐都会一些。
“小时候,就常看到有人担着组合的乐器架来演出,那时候就觉得特别神奇。” 20岁时,陈伟达参加了村里的乐队,乐队的老师是一位剧团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虽然不识字,但吹拉弹唱样样都在行,陈伟达就跟着这位老先生学习弹奏乐器。
参加工作后,陈伟达的专业是数学,但因为自己喜欢音乐,对乐器也能略通一二,有过那么几年,陈伟达在教数学之余,也兼任音乐教师。
上世纪80年代初,陈伟达在前仓初中任教时,组织了一批学生学习音乐,还参加石柱校区的音乐比赛,获得了一等奖。
退休后,陈伟达潜心研究胡琴,并亲自动手制作胡琴。他先后做了几十把胡琴,这些胡琴大部分送给了爱好音乐的朋友。2008年,方岩镇独松村的一位程姓音乐爱好者知道陈伟达做得一手好乐器的事后,便背着自己做的乐器上门讨教。陈伟达看到他的摩托车上放着一个架子,上面安置着好几种乐器,这不就是自己小时候见过的那种组合乐器架,他当即便想仿造一个。
自制组合乐器架
一个人就是一个乐队
18日,在陈伟达的家中,记者看到了这套神奇的乐器组合。乐器架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一个箱子,里面放着大大小小好几个乐器,箱子顶上还放着一本乐谱。第二层是锣、鼓、钹等乐器。第三层是控制这些乐器的七个踏板。陈伟达说,演奏时,难度最大的就是如何控制第三层的这些踏板,要按照节奏踩点,一踩就要马上就放,不然声音就会变得很难听。陈伟达一个人手拉胡琴,脚踩踏板,嘴上还唱着乐谱,将原本需要六七个人才能合奏的曲子,仅凭一己之力便完成了。
为了做好这个乐器架,陈伟达前前后后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方岩的那个乐器架中间是凹进去的,这样就可以架在摩托车上运走。我改良了一下,中间没有凹进去,可以直接放在汽车上运。”陈伟达说,这个乐器架的每一层都可以拆卸,方便运送。
“拆拆做做弄了好多次,一步步改良才有了现在这个样子。”陈伟达说,踏板最初是悬空的,出去演出时,小朋友看见这个东西很好奇,喜欢过来摸一摸踩一踩,踏板就很容易被踩断。后来,陈伟达将踏板改了一下,踩下去可以直接贴到地上,这样小朋友再怎么玩也不会把踏板弄坏了。再比如,原先用皮筋来固定第二层的乐器,但经常出去演出不免日晒雨淋,皮筋很容易发霉断掉,陈伟达想了很久,最终想出到五金城买了几根弹簧,用来固定乐器。
自从有了这个独特的乐器组合,很多地方邀请陈伟达去演出。为了出行方便,他在60岁时考出了汽车驾驶证,还买了一辆车,出行更方便了。
老有所乐
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
除了喜欢音乐,陈伟达的爱好还十分广泛,用他自己的话说,人活到老,就要学到老,才能让生活变得充实忙碌起来,回忆过去才不会觉得虚度人生。
因为常常到各地演出,陈伟达认识了一批同样喜欢音乐的好友,大家隔三差五地相约去活动。“今天本来约好去端头村演出,知道你要来,我就给推掉了。”陈伟达对记者说,他几乎每天都安排了活动。
陈伟达还很擅长制作灯笼,今年春节期间,陈伟达特意做了四只鸡灯,绑在一辆三轮电动车上。他请村民在前面开车,自己则把乐器架放在三轮车上,演绎了“一个人一台戏”。连续好多天,他每天在村子里绕上两三圈,吸引了很多村民和游客的关注。
除此之外,陈伟达还很喜欢根雕。外出爬山时,看到一些长相不错的树根或树枝,陈伟达就会带回家做进一步加工。家里的衣帽架、花架、毛笔架……都是陈伟达用捡来的树枝、树根制作的。
“乐器会一些,下棋也会一点,书法也能写,每年春节前,我都要抽几天帮别人写春联。接下去,我打算去学画画。这样的话,就可以说自己琴棋书画全都会了。”陈伟达爽朗地笑了。
我爸非常喜欢音乐,我的儿子、女儿受他的影响,一个学古筝,一个学架子鼓。希望爸爸身体健康,老有所乐。 ——儿子 陈亮
爸爸兴趣广泛,看他每天都这么开心,生活过得这么充实,我们做儿女的看了也非常高兴。
——女儿 陈窕
陈伟达喜欢根雕,为人很热心,所谓远亲不如近邻,他还专门做了一根拐杖送给我。
——邻居 陈其虎